第260章 称王建制 新盛景现
苏钧未曾料到,潭州城竟如此迅速地被攻破。当站在城楼上,眺望远处的江水时,苏钧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万岁!王爷万岁!”
城中,无论是义军,还是普通百姓,都在齐声欢呼,仿佛他们共同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声音响彻云霄,气势如虹,恰似那滔滔江水一般,连绵不绝地奔腾向前。
在众人的万岁欢呼声中,苏钧被众人簇拥着进入了官衙之内,而城中的官吏们,要么早已逃离,要么已被擒拿。
官衙的牌匾已然被换下,苏钧也当着众人之面,正式宣布自立为王,封号为‘钧’,此后众人要称呼他为大王了。
同时,苏钧也深知,光自封为王,徒有好听威风之名,实则毫无作用,若要从乌合之众彻底转变为地方政权,必须具备完善的制度。
涵盖官吏架构、律法、税收、选官等方面的制度,唯有确立了这些明确的制度,方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权,而非外人眼中的流寇。
来自后世的苏钧,对这些多少有所了解,加之如今麾下人才济济,召集众多谋士武将一番商议后,一系列制度应运而生。
有了制度,众人便可各司其职,潇湘也将从混乱逐渐过渡到安定平和。
当然,最为重要的分田地、免赋税等举措,苏钧亦未曾遗忘。
在确定好相关制度后,苏钧即刻安排专人,专门负责丈量潇湘境内所有田地,同时依照户籍人口,尽量平均分配给百姓。
苏钧也明白,要趁这些大地主、官绅老爷们等人尚未反应过来之时,将这些事宜确定下来,一旦敲定,他们想要反对也难了。
当然,对于地主,苏钧也不全是打压抵制,采取拉拢一批打压一批的策略,尽量减少阶层矛盾和冲突。
另外,苏钧还创建了一个灾难预警部门,名为‘济世监’,专门负责帮扶一些穷苦人家,应对诸如灾害、疾病等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在这个时代,一般家庭,只要朝廷的赋税并非特别沉重,且无灾无病,还是能够过得不错的。
然而,朝廷腐败,地方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一旦出现灾害、疾病等状况,普通百姓家庭,便只有家破人亡的可能。
随之而来的,便是严重的土地兼并,由于灾害疾病的降临,致使普通百姓不得不卖田求生,他们也不得不沦为地主官绅阶层的佃农。
这也是朝廷更替的主要原因之一,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难以避免出现土地被少数官绅掌控,而普通百姓却无立锥之地的局面。
苏钧自知自己无法做到让所创建的王朝突破历史周期,他只能尽力延续王朝的气数,至少在他执政期间,王朝内部,绝不允许出现百姓因破产而变卖田地求生的情况。
而他成立的这个济世监,正是应对此类风险,尽可能地去帮助那些应当得到帮助的人。
以往的朝代,征收的赋税,基本都用于服务整个统治阶层,如官吏、宗室的俸禄,皇帝修缮宫殿等,军费的开支可谓微乎其微,除非处于战时。
苏钧牢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赋税收上来,除维持政权的基本运转外,应当尽数反哺给百姓。
济世监的成立,便是苏钧落实此想法的具体体现。
选官方面,苏钧采用的是各取所长的方式,什么样的人才,就去做什么样的事,坚决杜绝外行人领导内行。
官吏不再有明显的区分,统一称为公差,不过,苏钧也明白,短时间内,这种情况很难扭转,因而并不强求大家改变。
爵位以及晋升、处罚等制度,也逐步设立,苏钧还亲自选拔了近两百人才,分散到潇湘各地任职。
督察制度也是不可或缺的,苏钧沿用了御史都察等制度,对所有官吏进行监督。
同时,在各地设立监察司,普通百姓也能够秘密投信举报,在保证不会遭受报复的前提下,实现全民监督,当然,前提是都察系统中不能出现腐败分子。
也正因苏钧的这些利民举措和制度,潇湘境内从混乱转为安定,前后仅用了三个月时间。
此时的潇湘百姓,都自称是钧王治下的子民,尤其是那些已经分得田地、获得切实好处的人,更是对苏钧歌功颂德,直言遇到了真天子。
一时间,潇湘大地歌舞升平,一片太平景象,再也看不到官吏欺压百姓的场景,因为这些新的官吏们都清楚都察的存在,一旦做得不对,很可能被百姓举报从而锒铛入狱。
这在数千年以来的神州大地,还是首次出现官怕民的情况,令不少百姓啧啧称奇,真正感受到了被重视的滋味。
此后,确实有一些人专门给朝廷提意见,或是举报地方贪污受贿的官吏。
…
转眼间,又过去了三个月,眼见潇湘大地彻底稳定,一切都已步入正轨,苏钧便打算离开,继续送黄蓉回桃花岛。
不过,苏钧也收到了武廷继续出兵的消息。这一次,武廷从北面、东面、南面分别抽调了三万大军,对整个潇湘形成合围之势。
看样子,由于苏钧的
称王,让武廷君臣受到了刺激。他们认为,苏钧称王是绝对不可容忍的情况,更是对他们的挑衅,决不能姑息。
哪怕是抽调防守苍琅人的兵力,也一定要剿灭苏钧这股‘流寇’反贼,收复潇湘。
面对武廷三路大军压境,苏钧起初还有些紧张和担忧,但经过与麾下的文臣武将商议之后,他也放下心来。
虽然此次武廷抽调了将近十万大军来征剿他,可却兵分三路,来自三处不同的兵力。
这些兵又没有统一的指挥,各路将领自然也是各怀心思,看起来是十万大军,实际上只需应对其中一处的三万大军便足矣。
更重要的是,经过苏钧的一番部署,如今的潇湘兵力,已达五万之众,外加一万水师,苏钧麾下的总兵力已超过六万,而且粮草和军饷完全无需担忧。
苏钧这次依旧采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策略,打算放权给蓝制、廉帆、宋杰等将军,让他们自由发挥,不过,总体还是以蓝制作为统帅。
而他的要求仅有一个,那就是坚守住潇湘,不能让武廷官兵突破。
对此,蓝制他们都信心十足,在苏钧面前承诺必定守好‘家’。
他们都明白,这是新潇湘政权面临的立足考验,只要能够坚守住,那么,此后便有充足的发挥空间了,所以,只能胜不能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