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小章
回到家,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家里人,一家子高兴得合不拢嘴,最后经过全家商量后决定,把这个机会给大孙子陈晓东,这小子今年十六岁,正好初中毕业,符合条件。
不过陈晓冬上班后,每个月要往家里交三分之二的工资。
陈晓冬当然乐意,忙不迭同意。
得到好处,陈有祥一家子更加用心盯着苏家大房的人,就连现任大队长知道大伯给家里弄回一个工作后,都开始有意无意关注苏大江一家子。
就想着哪天孙翠凤那婆娘能再犯个错,他再把人抓住,到时候也给家里弄个工作,他要求不高,临时工就行。
可惜事与愿违,孙翠凤忙着和两个儿媳妇打架对骂,连着几次开介绍信被拒绝,她便把精力全部放在了对付儿媳妇身上,直接把苏宁给忘在了脑后。
弹指一挥间,1977年10月21日,高考恢复,举国欢呼。
也是在这一年,苏宁调到了市里。
妇唱夫随,安京墨携龙凤胎跟上。
78年年底,改革开放,自这时候起,个体户如春笋般冒出来。
安老爷子隔三差五打电话过来,想要龙凤胎去京都陪他,苏宁让安京墨送两个孩子过去,夫妻俩也正好过段二人世界。
其实苏宁也想尽快调去京都,她知道丈夫已经离家多年,对亲人肯定是想念的。
最终,靠着金手指,苏宁一连破了几件跨省大案,成功带着丈夫孩子调到了京都。
这年,她刚满四十岁。
也是这一年,苏宁第一次见到公公婆婆,婆媳会面很和谐,没有吵闹和争执,大家都是讲理的文明人。
不过,虽然没矛盾,但苏宁还是不打算和长辈住一起,她喜欢自由。
苏宁也没想离婆家人太远,房子就买在离公婆家不到三百米的位置。
那座四合院是三进的,带着后花园,有个大池塘,苏宁很喜欢。
当然,苏宁不止想买一座四合院,她想给儿子女儿各买了一座两进的。
家里的钱肯定是不够的,没要长辈们补贴,夫妻俩在家捣鼓了几种药品,都是中草药制成的,药厂开起来后,收入与日俱增。
有了钱,地皮买起来。
药厂步入正轨后,考虑到苏宁工作忙,安京墨便找了发小帮忙看着,自己跑去开了间中医馆,和安老爷子分开坐诊。
祖孙俩医术高明,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后来,对外宣布只医治急病和重病,普通的病一律不接。
龙凤胎从小耳濡目染,两人对中医都很感兴趣,只不过最后只有妹妹从事了这一行,大家都以为她是热爱中医,殊不知,这孩子是觉得中医能让她变美,才静下心来跟着长辈学习。
而哥哥走了经商的道路,大学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后来也成了苏宁眼中的“霸总”。
哥哥自己开了公司,家中药厂和医馆便由妹妹继承了。
当然,本着公平的原则,苏宁给儿子也分了股份,只拿钱不参与经营。
时间从指缝中溜走,在送走长辈们的同时,家里也有新成员出生。
苏宁是在55岁时退休的,那时候她已经在单位坐上一把手的位置。
退休后,安京墨也没再继续坐诊,而是和苏宁一起四处旅游,有时候带着家中小辈,有时候夫妻俩单独出去。
直到白发苍苍,身体不便,小辈们再不允许俩人出远门。
之后,夫妻俩便在四合院里钓鱼养花,自得其乐。
……
第336章
番外
苏家大房篇——
苏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下放农场改造,这和她预想中的生活是天差地别。
仿佛一夜之间,她的日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幻想着进城当正式工人,当官太太,如今却连肚子都填不饱。
每天做不完的活,挨不完的骂,稍有不慎,食物还会被人抢走,以前她隔三差五就要洗个澡,如今却已经快一个月没洗澡了。
因着她年轻,十多年娇生惯养,养了一身好皮子,就算长得没那么漂亮,在这种地方也会被人觊觎。
当再一次被人抢走窝窝头时,她终于爆发了,尖叫着朝人扑过去,对方是农场下放人员最早的那一批,已经混成老油子了,一点也不怕新来的。
一时之间,两人打得不可开交,孙翠凤一看自家闺女吃了亏,赶紧冲过去帮忙。
苏大江父子三人也不再躲着,他们知道到了外面,一家人要团结,不然谁都可以欺负他们。
苏家这边除了两位老人没有动手,其他人都上了。
而对方人也不少,毕竟是老油子,还是个有点姿色的三十多岁的寡妇,那拥护者可不少。
双方打红了眼,也没人主动上前拉架,直到农场负责人过来,两边人马才骂骂咧咧分开。
“怎么回事?苏家的,我没记错的话,你们才来还没一个月,这是想闹事?”
负责人沉着脸,不悦道。
寡妇看到来人,嘴角勾起,眼里闪过得意。
苏云是个窝里横,她低着头,瑟瑟发抖,孙翠凤也不敢说话,她最怕这些当官的了。
眼看着负责人越来越不耐烦,苏大江赶紧赔笑解释,“误会,都是误会,不打不相识,没多大事。”
刚才他一直盯着负责人的脸色,就正好看到寡妇对他抛媚眼,苏大江一下就悟了,哪敢告状,赶紧低头认错。
负责人有些意外,也没多说,训了几句话让大家都散了。
苏家人像逃命般躲回小窝棚,却不知道负责人夜里悄悄去了寡妇的住所。
“死鬼,怎么现在才来,莫不是有了情况?”寡妇松松垮垮披着一件单衣,一头黑发披散着,满脸娇笑,风情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