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本宫不是他们能惹得起的
深吸了口气,沈昭璃平复心情。本文搜:e小说 免费阅读
瞧着周老夫人微微一笑道:“师母,多谢你的开导,我己明白,日后不会如此了。”
言罢,沈昭璃便看向一旁的觅宁,面色严肃几分。
“这三年来,丞相府借着本宫的名义,获得了许多不属于他们的便利。”
“而今他们既如此不识抬举,偏要凑到本宫跟前儿来,惹的本宫不高兴。那这些东西。也不必给他们了。”
“派人传令下去,本宫名下产业,日后丞相府中人不可记账,一切都按规矩来。”
“也该要叫他们知晓,本宫不是他们能惹得起的人。”
觅宁闻言微惊。
公主名下产业遍布玉京,衣食住行,各个行业都有。
这些年来,丞相府在公主名下产业占去的便宜可不在少数。
便说丞相府如今住着的宅子,虽是陛下赏赐。
可那本就是前朝大官查抄的宅子。
格局虽好,可里头的东西物件早被充了国库,空有其表罢了。
现如今丞相府里所有的家具物件,景观摆设全是从公主名下产业走的账。
当年谢丞相虽不好意思,却也接受了殿下的好意。
还说日后发了俸禄,定然会将这笔钱还上。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见谢丞相将银子还上来。
不仅如此,反倒是丞相府中的人常常 报着谢丞相的名字,在公主名下的产业白吃白拿。
一说银子,便是记账。
都不晓得记了多少。
她身为下人也不好多提,殿下自己能想起来,便是最好的了。
一群白眼狼,就不配得公主殿下的一丝好。
“殿下放心,奴婢定把这件事办得妥妥当当。”
周老夫人见状,也笑得有些欣慰。
“这般便对了,丞相府一家本就是凭着你才过上好日子,如何还敢蹬鼻子上脸?便是你太过纵容了。”
“你大可瞧瞧 ,你动了真格,他们可还敢对你大呼小叫。”
沈昭璃也是轻笑:“是璟华从前想岔了。”
她该考虑的不只是表面的体面,更该是皇家的威严。
便是她从前在谢家人面前太过和善,总不愿将事情闹大,想着息事宁人,才叫这些人以为她是个软柿子。
可她有什么好怕的呢?
该怕的人是他们才是。
神清气爽回了书房,周老太傅也只是瞧了沈昭璃一眼,并未多问。
沈昭璃心头感激,捧着书本念得越发认真。
倒比之前几日,看得还要顺畅的多。
待解译完一本书,沈昭璃抬手揉揉脖子,深呼了口气。
周老太傅也放下书,瞧着沈昭璃,神色颇为严肃。
沈昭璃被盯的有些不自在:“师傅,您这么看着我作甚,我可没偷懒。”
周老太傅起身走向窗户,瞧着外头随风而动的树叶。
“你可知道这次的文渊阁学术大典,参与的都有谁?”
沈昭璃摇摇头。她近日来事多如牛毛,还真不知这些。
“请师傅赐教。”
“太稷府推举之人,你认识。”
听闻太稷府三字,沈昭璃不由微愣。
谢玉珩便是出自太稷府。
可谢玉珩己经官拜丞相,自是不会浪费时间参与文渊大典的。
“太稷府学主事,十分推崇此人,言其天赋很高,若非身子不好,早几年便该参加文渊阁学术大典了,或者有望成就县主之位。”
沈昭璃眉头轻皱,心头有了些计较。
“您是说,太稷府推举之人是苏清溪?”
周太傅点点头:“若非她的名字出现在上报文册上,老夫也不敢相信。”
“但太稷府学的主事,也曾得‘儒士’称号,极有才华,这些年在太稷府学培养出不少学子。”
“前些年,高中之人有小半都是他的学生,他所推拒之人,必定有真才实学。”
沈昭璃红唇微抿。
此前三年,她追逐谢玉珩,满玉京的人无形之中早己将她和苏清溪分而对立。
此次文渊大典,只怕也难免要将她与苏清溪放在一起比对一番。
周老太傅瞧着沈昭璃,神色严肃。
“这还不是最要紧的。此次文渊阁大典来的不只是大靖各州县推举的有才之士,北凉人和东昌人亦会前来。”
闻言,沈昭璃眼底闪过几分惊讶,有些疑惑。
“文渊阁学术大典,不是我们大靖特有的盛典,关北凉和东昌人什么事?”
“为何也要掺和进来?”
周老太傅瞧沈昭璃一眼,语气微凉。
“也不知你解译了那些古书,都解译到何处去了。”
沈昭璃微微一愣,忽而想起什么。
大靖史书上虽不曾记载,但文渊阁留下的古书上却有记载。
大靖、北凉、东昌,原本是一个国家。
只是后来,因当政者许多做法引得百姓不满,逐渐分为三个派系。
久而久之,便爆发了内战。
天下三分。
文渊阁中古书也被三国各自抢去一部分。
而今玉京城中的文渊阁也非当年的那一座,只是仿照真正的文渊阁所建的仿品。
“可这些年来,大靖同北凉战乱不断, 从无文化交流。”
“东昌便更不必提,两国向来井水不犯河水,这次的文渊阁学术大典可是有什么特别之处?”
见沈昭璃想起来,周老太傅有些欣慰。
“还记得便好。”
“正如你所说,北凉和东昌从前并无参与大靖的文渊阁学术大典之争,那是因为他们之中,并无人能解译古书内容,自然无法参与。”
“可如今不同,今次北凉和东昌都派遣了使者,提出要参与大典,条件便是他们手中的古书。”
“你该清楚,文渊阁众学士是不会拒绝的。”
沈昭璃自然清楚,大靖虽重皇权。
可读书人地位之高,是能和皇权并行的。
留名青史的大儒们,振臂一挥,便能使天下学子蜂拥而至。
便是留下只言片语,也有无数人追捧。
只是能坐到大儒地位的人太少,没有经世之才,也难以使天下学子服众。
过去,曾出现在大靖历史上的几位大儒。
达成‘大儒’称号之时,多半己是古稀之年,留下著书便撒手人寰。
所以才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