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顾家的川蜀人
第53章 顾家的川蜀人
这几日马钰一直躲在家里没有外出,他知道自己频繁出入皇宫,太过于惹人注目了。00晓税蛧 冕费岳犊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自己需要销声匿迹一段时间,淡出大家的视线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他所想,最近外界关于他的风言风语突然就变多了。
尤其是卸甲风之事,谈的时候并没有背人,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
大家自然认为,他是迫不及待的想要讨好常遇春,对他非常的鄙夷。
其中以儒生最为积极。
毕竟一开始他们还以为马钰和他们是一边的,结果出狱后和勋贵们搞到了一起。
妥妥的小人啊。
现在抓住机会,自然猛猛的贬低。
不少勋贵受此影响,对他的态度也不如以前那么热情了。
李善长得知此事后,嘲讽道:
“到底是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
“亏老夫还将他视为大敌,也不过如此。”
于是就让人取消了针对马钰的行动。
毕竟不到万不得已,他也不想和马皇后发生冲突。
但在小组织内部,却是截然不同的情况。
常升就别提了,已经将马钰当成了亲大哥……不,比亲大哥常茂还亲。
现在马钰让他上刀山下火海,他眉头都不带皱一下的。
其他人也同样对他敬佩不已。
马大哥为了常升才会如此,这就是义薄云天。
许多原本对马钰口服心不服的人,也为之心折。
莽撞咋了,事情干的糙咋了,年轻人出来混义字当先。
做事不问前程,但求无愧于心。
马大哥就是吾辈楷模。
读书人对他污蔑……那些腐儒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他们就是见不得人好。
他们越是骂马大哥,就越说明马大哥做的对。
就算他们的父母说马钰的坏话,他们也会认为父母老古董不通事理。
外界的嘲讽不但没有让大家退缩,反而让小组织更加的具有凝聚力。
马钰自然知道为何会如此。
一方面年轻人最是热血,喜欢这种侠肝义胆的故事。
二来,有共同的敌人,才更容易同仇敌忾,增加彼此的认同感。
三来,大家觉得自己在对抗全世界,这种感觉太酷啦。
对于这个结果,马钰是非常高兴的。
他自然不会无缘无故的搞什么小组织,一切都是有目的的。
他想做很多事情,指望老一辈是靠不住的,这些人的思想已经定型,很难做出本质改变。
年轻人不一样,他们才是未来。
这些二代目有父辈的资源,未来也必然是大明的上层阶级。
谁能影响到他们,谁就能左右大明的未来。
不过马钰依然没有过多干涉,依然任由小组织野蛮发展。¨c?n_x.i!u?b¨a¢o+.\n¨e!t.
但他也不是什么都没做,而是一直在默默的观察,看看哪些人有培养的潜力。
目前最让他中意的是吴高。
茶点铺子开业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但开业之后就都没放在心上了。
还是和以前一样,该干啥干啥。
只有吴高是真的上心了。
每天都会监督厨师干活,还制定了一些规矩。
时不时的抽查糕点茶水品质,核对各种账目明细,将每一笔账都记的清清楚楚。
也因此,他自然而然的成了茶点铺子的账房。
不少小伙伴拿此事打趣,喊他大管家之类的。
他也都是一笑了之,从不争辩也不解释。
但马钰依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人不同于物。
一样工具的好坏,用一下就知道了。
人是复杂的,需要长时间观察才能有个全面了解。
再说了,他这辈子才十三四岁,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没必要那么着急拉人入伙。
除了小组织这边,他还也没忘记关注卸甲风的事情。
郑良琦不愧是当世国手,在只有三味药材的情况下,凭借着自己的医学功底,硬生生将药方给补全了。
当然,御医院的其他国手,也没少提意见。
之后就是实验药效了。
也不知道他们在哪找到的病人,只用几天就完成了实验。
之后又根据实验效果重新调配了药材比例,一张急救药方就此问世。
朱元璋亲自为其取名回阳丹。
并命御医院加急赶制了一批,连带着关于卸甲风的介绍,一起送往各军各重要将领手里。
各将领收到丹药都一头雾水,不过随后就被他们当成皇帝的关怀
,给放在了一边。
少数消息灵通知道前因后果的将领,则觉得皇帝有点不明是非了。
那个小子明显别有用心,你也真当回事儿啊?
但不管怎么说,皇帝的关怀没人敢不领情。
大家还是纷纷上疏表示了感谢。
不过他们的奏疏还没有送到应天,朱元璋就先一步去了元大都。
本来朱元璋是有些犹豫的,要不要来这里。
来吧,又觉得没啥意义,反正大明的首都肯定不会放在这里的。
但毕竟是元朝首都,作为新朝的开创者,他不来走一趟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然后卸甲风的事情,帮他做了最终决定。
还是走一趟吧。
倒不是他真信了马钰的话,而是觉得来一趟顺便见见老兄弟,也是不错的。
而就在他动身后不久,割据四川的大夏政权皇帝明升,再次送来了贺表。
庆贺大明攻克元大都。
朱标以监国太子的身份,接见了大夏使节。
在贺表送上之后,大夏使节提出了一个请求。+微\趣,小^说+网_ ^无′错.内¨容*
想要参拜禹王鼎。
朱标故作为难,直到大夏使节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们三天后参拜。
而就在这三天时间,大夏使节参拜禹王鼎的消息就被传了出去。
这更加证实了大鼎不凡,支持禹王鼎的一派声音更大了。
大夏使节并不知道这些争论。
他们其实也在怀疑禹王鼎的真假,之所以提出参拜不是因为相信,而是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本以为大明会推诿拒绝,不曾想竟然就这么同意了。
反而让他们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莫非真是禹王鼎?
三天时间眨眼而过,大明丞相李善长亲自出面,带领大夏使节前往祭拜宝鼎。
此时大鼎已经被移送到太社稷坛,也就是祭祀天地的地方。
社稷坛大殿上悬挂着道道红色绸条。
周遭摆满了儿臂粗的牛油蜡烛,虽然没有点亮,但这一幕也相当的有视觉冲击力。
大殿两侧各有一组编钟,身着红色礼服的乐师手握钟锤,每一次敲下都有一道音符跳出。
无数道音符交汇成浩浩荡荡、气势恢宏的乐曲。
大夏使节的心神,不禁为之所夺。
看向宝鼎的眼神里,充满了激动、惶恐、敬畏等等神色。
差点就忘了来此的目的。
即便是李善长,受到环境的感染,一时间都有些分不清宝鼎的真假。甚至内心深处都生出了对自己的质疑。
莫非是自己想差了,这鼎是真的?
不过他毕竟也是大风大浪走过来的,很快就清醒过来,看向大鼎的目光非常复杂。
虽然不愿意,但也不得不承认,朱元璋这一招似乎真给走成了。
就在这时,大夏使节也恢复了理智,想起了自己的使命。
于是请求近距离观摩此鼎。
他的理由自然是好回去详细描述给大夏皇帝听,让大夏君臣也能一窥禹王鼎的风采。
大家自然都能听的出他是场面话。
李善长故作不知,只是假意拒绝:“事关重大,没有陛下旨意,我也不敢……”
大夏使节靠近他低声说道:
“大明天子不在应天,虽然名义上是太子监国,然谁不知道您才是总理阴阳之人。”
“我也知道此事为难,绝不会让您白辛苦的。”
“来时我家陛下托我给您送来黄金百斤,美女十名,蜀锦百匹。”
李善长神情里闪过一丝贪婪之色,又迅即掩去,但却恰好被大夏使节看到。
他心中鄙夷,嘴上却再接再厉道:
“我保证,只是近距离观摩,绝不敢有任何不敬。”
“以后我们两国往来的机会还多着呢,相信不会让李相失望的。”
李善长终于被打动,咬咬牙说道:
“好,不过你们万不可破坏大鼎,否则休怪本相不讲情面。”
大夏使节连忙保证不会出问题。
于是李善长就让礼官和乐师退下,好方便大夏使节观摩。
不过他也不是完全放心,留了几名侍卫监视。
大夏使节带着两名随从模样的人来到大鼎身边,开始了近距离观察。
这两个随从自然不是真的随从,而是精挑细选的相关人才。
就是为了来鉴定宝鼎的情况。
结果自然也在意料之中,那两名专家也只能确定宝鼎至少有一千多年历史,而且大概率是王鼎。
除此之外就什么都看不出来了。
面对这个结果,大夏使节却没有一点失望,反而非常高兴。
立即就给大夏君臣写了奏疏,将宝鼎夸的天上少于地上无双。
什么流光溢彩,什么紫光氤氲……总之就是拥有各种神异。
并言之凿凿的表示,这就是禹王鼎。
非但如此,出了门之后,他和大明官吏打交道的时候,也口口声声说这就是禹王鼎。
大明当主天下。
这态度,让马皇后等人一度以为他莫不是掌握了什么证据,故意给大明挖坑设局?
仔细调查才知道是咋回事儿。
明玉珍属于英年早逝,他死的时候明升才十岁,由其母垂帘听政。
在这种乱世,幼主继位会发生什么都不用多说了。
反正大夏国权臣和外戚狗脑子都打出来了。
大明这边蒸蒸日上,眼看就要一统天下。
自己这边还在搞内斗,明眼人都知道大夏就是秋后的蚂蚱,自然就有很多人想要跳船。
大夏使节大概率就是这种人。
马皇后等人察觉到这一点之后,也是大喜。
开始各种拉拢这位大夏使节。
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面对他们的拉拢,这位大夏使节忽然变得有节操起来。
处处以大夏臣子自居,绝不说半句大夏政权的坏话。
如果有人敢说明升坏话,他还据理力争,甚至不惜以死维护明升的尊严。
这一下又让马皇后他们搞不懂了。
这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还是马钰给他们解开了疑惑:
“其实很简单,这位大夏使节是川蜀人。”
朱标不解的道:“川蜀人怎么了?”
马钰笑道:“川蜀人有个特性,顾家。”
朱标更加不解:“顾家?这……”
马钰解释道:“川蜀人的顾家,与普通人的顾家不一样。”
“他们只希望能守好川蜀这一亩三分地,对争霸天下从来不感兴趣。”
“不论外界如何争斗,他们只会做一件事情,关起门过日子。”
“等外面的人分出胜负了,他们就加入新朝。”
“但如果有人敢入侵川蜀,他们能豁出命去抵抗。”
“割据川蜀的政权,如果想率领川蜀子弟出川争天下,必定会被抛弃。”
“然后大家再推举一个新头领出来,继续关门过日子。”
纵观历史,川蜀人大规模出川作战,有且仅有一次。
抗战川军出川。
除了这一次之外,翻遍史书都找不到,川蜀人大规模出川作战的例子。
这位大夏使者,其家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川蜀地区。
也具有这方面的特性。
争天下什么的老没意思了,更何况你大夏也不是什么有长远目光的政权,何必垂死挣扎呢。
干脆归顺大明,你明家不失封侯之位,我们川蜀继续过太平日子。
所以,即便他无法确定宝鼎真伪,依然用确凿的语气告诉大夏君臣,这就是禹王鼎。
潜在意思就是,大明已经得天命了,你们赶紧投了吧。
“但是,虽然他有这种想法,可在大夏真的投降大明以前,他依然是大夏臣子,要维护自己君主的尊严。”
“这就是川蜀人。”
即便对马钰非常信任,朱标依然不敢相信这是真相。
主要是太怪异了。
回宫后立即派人去调查,尤其是翻看史书,川蜀人是否大规模出过川。
结果发现,与马钰说的一般无二。
不但没有川蜀子弟出川的记录,反而看到了好几个反面例子。
有好几个割据川蜀的政权领袖,雄心勃勃想要争霸天下。
带领川蜀子弟出兵,走到半路就被宰了。
这简直让朱标哭笑不得,怎么都想不到,天下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情。
马皇后也同样很无语,但随即就是大喜。
因为按照马钰的推测,等大明统一了外面,可不费吹灰之力拿下大夏。
再没有比这更值得高兴的事情了。
除此之外,她还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
“钰儿曾说,与长辈一起在川蜀生活过大半年,看来是真的了。”
否则他不会对川蜀人这么了解。
有了马钰的提醒,马皇后和朱标自然知道如何对待大夏使者了。
不再谈招揽的事情,只是一味的说,大明得天下会如何让天下人过上好日子云云。
大夏使者果然很吃这一套,对大明更加的认可,私下透露了不少隐秘信息。
这无疑从侧面证明了马钰的猜测,让马皇后和朱标皆赞叹不已,对他也更加的信任。
这位使者回去之后,在川蜀大肆宣扬禹王鼎的神异,留下了大量相关记录。
确实为大明平定川蜀,扫清了许多障碍。
只是,此时的所有人包括马钰都想不到,这些记录在后世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且说朱元
璋这边。
他一路北上,先是参观了改道后的黄河,并当众表示一定要尽快将黄河固定住,绝不能再让它祸害百姓。
此言得到了朝野一致称赞。
尤其是河南山东的百姓,更是痛哭流涕。
之后朱元璋又一路乘船走大运河北上,直达元大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