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时节逢上君 作品

第105章 系统荣耀点的变化,全面戒备的大汉

朱高煦看着李远,并没有想象中的愤怒,反而很是平静。

回来的路上,他也在想着这件事,能有什么可愤怒的呢,最终还不是他自己的决策?

李远的问题,就如同朱能与丘福一般,跟他关系确实非常好,夺嫡之时,也全力为他争取,为他站队,支持朱棣立他为太子。

但这些,都不是让这几人跟着他而背叛朱棣的理由,朱棣也是亲身上过战场打过仗的,朱棣为燕王时,就带着这些人打过鞑子。

李远到了大汉,除了受命向朱棣传递大汉的消息,也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攻打安南时,李远也是拼了命的。

朱高煦心中一叹,缓缓开口。

“既然没有做对不起本王的事情,那就抬起头来吧。

本王是真没有想到啊,你会是皇帝安排过来的人,这次我回大明,你只要是知道的布置,都给皇帝说了吧?

你可是差点害了本王啊,按道理来说,本王不应该放过你,但你帮我攻打安南有功,之前在大明时,也确实支持本王,如今本王也安全回来,也不想追究那些了。

你回大明吧,带上你的心腹,你的家室我会让人完好无损送到你身旁,一起带回大明吧。”

朱高煦说得宽宏大量,实际则是他也没法追究什么,这是他和朱棣的条件交换,就是放李远回去。

不过他也确实没有为难李远,毕竟朱棣说的只是李远,但他将李远的家室与心腹,一起都让李远带回去了,这也算是一种恩了吧?

朱高煦也没有想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出气,如果不是朱棣主动放他回来,是他用自己的布置回来的,他不会这样放过李远,但现在不同。

而且这样做了,又有什么意义?这样的一口在李远身上出了,他又能得到什么?

真正的主谋是朱棣,不敢朱棣身上撒气,将气撒在李远身上,不仅显得自己肚量小,还会影响自己的名声,得不到丝毫好处,他还没有疯掉。

李远回到大明,必然会接着被朱棣重用,尤其是经过这个任务之后,现在结下善缘,将来说不定还会用到呢?这谁又能够知道?

成大器者,除了打铁需要自身硬,更是要减少敌人,增加朋友,路才会越走越宽。

李远抬起头看向朱高煦,目光之中满是愧疚,更是感动与自责,本来他都已经做好了被朱高煦惩戒的准备,甚至做好了赴死的准备,然而朱高煦没有为难他。

不仅没有为难他,还将他的家室与心腹,都让他一起带回大明,朱高煦的这份心胸,更是让李远感到无地自容。

朱高煦是怎么知道这些的,他不想知道,而他这个行为,对朱高煦而言,可以说是欺骗,欺诈,甚至是背叛,从当初跟随朱高煦出来到来朱高煦身前之前,他的内心也一直饱受煎熬。

因为之前他就和朱高煦的关系好,朱高煦在战场上救过他的命,他也是一直支持朱高煦的,要是朱棣让他去朱高炽身边做这样的事,他不会有丝毫的愧疚与自责,更不会有煎熬。

奉命而行就是了,他完全不会有其他想法。

但偏偏是朱高煦,朱棣这样做,他还能不知道朱棣是朱高煦不放心吗?

他很多次都想找朱高煦坦白,直接留在大汉算了,不回大明了,但他又做不到,朱棣对他更是恩重如山。

他本是降将之身,却被朱棣授予安平侯,在大明,有几个侯爵?

他不能背叛朱棣,又不想那样对朱高煦,心中只能饱受着煎熬,圣命难违,他也根本无法违抗朱棣的圣旨。

本来他已经做好结束这一切的准备了,朱高煦打他杀他,只要放过他的家室,以及带来的那些人,他都可以心安了,不亏欠谁了,但朱高煦如今这样做,他是真的没有想到。

一双虎目,泪水渐渐流下,这样久经沙场的大将,他都已经不知道多久了,多久没有流过泪了,哪怕战事再惨烈,哪怕感觉要命丧沙场时,都没有流过泪。

看着朱高煦的背影,李远深深嗑了三个响头,最终站起身,又再次拱手行礼。

“王爷之恩,臣永不敢忘!”

李远没有再说其他,目光对朱高煦更加的敬佩,发自内心的敬佩,这份胸怀,加上以往对朱高煦的认可,李远只恨为何朱高煦不是大明的太子啊!

他不说其他,是因为他只会选择朱棣,哪怕他心中感激朱高煦,认可朱高煦,对朱高煦也有自责、内疚,但只要朱高煦与朱棣直接爆发冲突,他还是会站在朱棣这边,这是他的忠。

李远保持行礼的姿势缓缓退了出去,到帐门前,停下脚步,犹豫片刻。

“王爷,保重!臣,去了。”

李远再深深一拜,见朱高煦没有出声,毅然转身离去。

大帐之内,只剩朱高煦一人,良久,才传出一声叹息。

“有何可叹呢,少了一个李远罢了,本王无惧,大汉也无惧!”

朱高煦快速调整着情绪,走了一个李远,大汉不至于损失什么,他帐下,也不缺能征善战之人,哪怕都走了,他自己就是大将。

不再去想,朱高煦开始将心神沉浸入脑海,进入系统。

这一路,他都没有什么时间与精力去看系统,白天忙着赶路,休息的时候要照顾韦婉芸,自己同样疲惫要休息,现在危机已经解除,他也有这个时间了。

看着系统内那六千七百五十三个荣耀点,虽然有增加了大几百点,朱高煦心中说不心疼,那是假的。

当时虽是情况所迫,不得不兑换,但现在再看,朱高煦都感觉呼吸难受,好不容易又凑到了一万荣耀点以上,本以为可以美滋滋的兑换杂交水稻,来解决粮食问题了。

现在又没了,就剩下这么点,他同样也没法用,还得凑。

一万荣耀点还是只是兑换第一代杂交水稻,他其实更想兑换第二代、第三代杂交水稻,但需要的荣耀点更多,而且兑换下来还要解决杂交水稻的留种退化问题,朱高煦都能想象得到,还需要一笔荣耀点来解决。

找了一会,果然找到了解决杂交水稻留种退化用的药,又是需要两万荣耀点,可以解决不仅是杂交水稻,还包括杂交土豆、玉米等,只要是农作物都可以用,可以保持种子不退化。

看了一会,朱高煦退了出来,却是有些疑惑,回来这一路,荣耀点的增长,有些不正常。

即便这段时间他没有主动去增强那几个绝对核心点,但大汉的发展应该是越来越好的,持续给的荣耀点,也应该不止这么些才是。

他到大明那段时间,都增加了几千荣耀点,而这回来的路上,前前后后也有快两个月的时间,才增加这么一点,不正常,很不正常。

除非是大汉的发展变慢了,或者被什么事迟滞了,不然正常情况,处于高速发展下的大汉,按照之前的推测,能够给他增长的荣耀应该是在一千五百点左右,现在只增长了一半。

“有问题,有大问题!”

朱高煦敏锐的察觉到了大汉出问题了,随即也坐不住了。

“来人!去将王斌叫来!”

如今他也不知道大汉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现在他也只能先问王斌了。

这个系统,他也算是找到了一个新的用法,那就是大汉是不是在良性发展,通过系统这个荣耀点的变化,他大致就看看出一些端倪了。

这个用法也是他自己摸索出来的,他也是没辙,这系统听着高大上,可以兑换的东西也确实非常的好,但很多他也不清楚,多看多想,然后就看出来了。

虽然这样不能发现大汉具体出了什么问题,但起码可以做到给他提个醒,那就是有一方面出问题了,荣耀点的差异越大,问题越大,小问题反而还很难通过荣耀点的差异发现。

等了一会,王斌匆匆走来。

“参见王爷。”

“起来吧,我问你,大汉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朱高煦紧紧看着王斌,直入主题,现在他最为担心的,就是这个了。

回大明的时候,他该安排的基本都安排了,还能出现问题,他都想象不到会是什么。

王斌神情凝重,又靠近了朱高煦一些,轻声说道:“王爷,确实出问题了,不知道是不是之前比往年都要更冷一些,从两个月之前,便开始炎热起来。

而在大汉北部与南部,山林密集的地方,有多地爆发了瘴气,详细的臣也不知道,世子殿下与李定荣正在处理。

臣只知道,除了谅山大营与集结的水师舰队,沐晟、蔡福,以及京城的多出兵马,都被抽调了不少去往这些地方进行把控,以防止瘴气传染他人。

通往这些地方的道路,也全部被封控,各地的大夫都在被召集前往各地。

如今大汉各地,全面进入了戒备之中,各处边地,都在积极备战,以防外敌趁机入侵。

此事目前还没有扩散出来,百姓尚且不知晓。”

朱高煦听得瞳孔一缩,瘴气?

这两个字在这个时代,可就不是他前世所理解的瘴气了,这是疟疾!

大汉在原安南的基础上立国,这里本就炎热,蚊虫较多,但因为数百年的开发,中部与沿海的地方都略微还好,但北部与南部就不一样了,山林都较为茂密,蚊虫更多。

朱高煦怎么也没有想到,大汉竟然爆发了疟疾。

此刻,朱高煦是怎么也坐不住了。

就在这时,丘平匆匆走了进来。

“王爷,王后已至营中。”

朱高煦只是点点头,随即看向王斌。

“这里的事情交给你了,放弃对大明的用兵,大军的事情过后会有安排。

本王要先行返回京城,你过后派兵护送王后回京!”

“丘平,你马上通知下去,立即启程,全速回京!”

“诺!”

丘平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看朱高煦这么急切,当即下去准备。

王斌也开始下去调整布置,毕竟原本的安排是可能会对大明发起进攻,现在调整过来,也是为后面朱高煦可能会抽调谅山大营的兵马而准备。

朱高煦来到韦婉芸处,也没有说大汉发生了什么事,只是说了要先行回去,随即带着丘平等护卫快马加鞭,向着京城加急行进。

大汉京城,王宫之内,朱瞻壑与李定荣满脸凝重。

“世子,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如今大夫依旧没有药物能够治疗,这些百姓不仅活得痛苦,还极有可能传染出来。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世子您已经仁至义尽了,哪怕王爷回来,也必然称赞世子,但现在情况紧急,这些人可以就地处理了,他们居住的地方,全部焚毁。

趁着现在感染的人不多,尽早解决,越拖下去,对大汉越为不利啊!”

李定荣一脸的狠辣,在大夫都没有办法做到治愈这些人的情况下,他想到的就是将感染的直接消灭。

虽然无情狠辣了一些,但李定荣也是为了大局而考虑,继续这样耗着,朝廷每天都要支出大量钱粮,尤其是还会让疟疾全面爆发的危险,他没办法。

其实这样的做法,在历朝历代,都是非常常见的。

若是偏远之地,朝廷放任自生自灭,因为辽阔的地域,加上出行不便,普通百姓想要远行,基本不可能,加上又偏远,即便不管控,也很难传出来。

而若是人口相对密集一些的,朝廷就会派人处理,若是大夫用药物都无法处理的情况下,那就会选择处理感染的人,以保证其他绝大部分没有被感染的人的安全,来保证稳定。

只是这些个法子,见不得光,上面的人也不会主动说,只是默许

但李定荣不得不提,就是因为朱瞻壑不想放弃这些人,一直在坚持。

李定荣也没有办法,朱瞻壑是世子,说白点,就是未来的大汉继承人,如今又监国大汉,朱瞻壑的意见,他必须得听。

现在朱瞻壑的坚持,已经逐渐成为了累赘,他不得不重提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