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朱高煦:这是天赐祥瑞!大汉乃这片土地正统!
李定荣听着朱高煦坚定的话语,心头一时有些叹息。
就在这时,朱高煦与李定荣都没有在意的朱瞻壑却是突然出声。
“父王,其实运河可以开始扩宽,这些百姓直到秋收之前,都需要朝廷来供养,拿我负责的那些人而言,田地的翻耕差不多都已经完成。
其实待耕种完成时,房屋的建造也差不多结束,那么可以将青壮用于运河的修建,继续为他们提供吃食。
而粮食的话,我觉得可以用银子向大明进行购买,如今朝廷支出的绝大部分依旧还是粮食,那么银子就可以用来购买。
且要发展商业,那么必然会有周边诸国的参加,我前些日子刚看了前宋的一部分记载,也是关于商业方面的。
现在这个地方是大汉了,并非安南,可以派使者前往诸国,表明购买粮食的意愿,到时以父王的身份,以及如今大汉的实力,在诸国知道大汉缺少粮食时,必然会主动送来粮食,表达对大汉的尊敬与善意。
而且在发展经商的过程中,必然能够通过税收得到一部分银子,也可以充盈国库。
故而如今其实在春耕之后就可以开始,并非需要过后才进行修建。”
朱高煦听着朱瞻壑的话语,都是眼前一亮,其实这件事,他与李定荣都是有商议过的,尤其是如今朱高煦还弄出来了新的商品,这件事过后就会开始执行。
朱高煦意外的是,如今十二岁不到的朱瞻壑,居然还有着这样的见识,这还是朱瞻壑在许多都不知道的基础上说出来的,更加难能可贵了。
朱高煦思考片刻,他在想该夸还是该说朱瞻壑,若是夸,是否会让朱瞻壑膨胀,毕竟现在的朱瞻壑太年轻了。
若是说教,是否又会打击朱瞻壑的心灵。
朱高煦都头疼,要是朱瞻壑再大个几岁,他都不用这么头疼,偏偏不是,且朱瞻壑又是嫡长,按照朱瞻壑正常的成长,基本大汉还是会交给朱瞻壑的了,朱高煦心中还是慎重的。
朱高煦看着朱瞻壑,缓缓说道:“老大,你在这个年纪有这个见解,我欣慰。
但你在不清楚朝廷各方面的情况下说这些,冒失了。
你记住,要做什么决策,你首先要能够了解全貌,这样才能助于你做决策。
今后还是要多学习,多看书,等这里的事情忙完,你便不要做事了,将心思都放在学习上。
等你到了年纪,到时我自会安排你做事,让你能够彻底了解大汉,让你进行历练。”
朱高煦没有夸,也没有贬,只是简单训诫两句,主要的核心,还是让朱瞻壑将心思放在学习上。
虽然那些书,看了对治国没有多大的用,但必须要看,要能够理解,书看多了,心性上自然会发生变化。
等朱瞻壑学成,过后再进行历练,差不多就算是初步成型了。
朱瞻壑也没有去多想,反而是笑了,朱高煦让他学习,那他就将重心放在学习上。
朱高煦随即让朱瞻壑下去了,这时李定荣在一旁忍不住笑了。
“王爷,世子如今长大了,难得有这份心,说的也是不差。
若是世子了解大汉的全部,恐怕会有更好的见解,在如今这个年纪,着实难得。
臣在此恭贺王爷。”
“行了,如今他还小,别夸得太过了,现在虽好,但愿他能一直保持下去吧。”
朱高煦听着虽然高兴,但还不至于失了理智,历史上太多的人,前面确实优秀,但后面却是差强人意,他只希望朱瞻壑如今展现出来的,不是昙花一现就好。
李定荣也不再说,他能够感受到朱高煦不想再提此事,随即开始说起了正事。
“王爷,是否组织百姓在春耕之后就开始着手?春耕之后有一段空档期,开荒的事情可以让一部分人去做,青壮还是主要开始打造运河。
早一些开工,也能早日完工,对于王爷所说的商业往来,也更加有利。
还有对周边诸国,之前王爷说不派遣使者,如今要不要派一派?”
朱高煦闻言,既是点头,又是摇头。
“运河的事情,可以先开始着手,不过要尤为注意百姓的情绪,这点不能不管。
尤其是清化、演州的运河,一定要派人监管到位,。
至于使者,不用派了,周边诸国,都将会是大汉征伐的目标,他们要是真送钱粮来了,过后用什么理由去打?
胡乱的征战,不仅大汉的百姓会有想法,其他小国也会逐渐对大汉形成偏见。
且如今大汉也存在数月时间了,周边差不多也知道消息了,若是他们有这个心,自然会有动作。
尤其是南部化州,还有几县之地被占城当初顺势占据着,如今岂能主动找他们。
至于南洋诸国,过后会派船队以经商的名义前往。
大汉商业的事情,可以适当对外开始宣传了。”
朱高煦对外扩张的想法,一直就没有消失过,如今是不得不先处理大汉之内的事情,毕竟内事不平,何以外征?
大汉的商业他有信心发展起来,究其原因就是许多商品,都是海外诸国畅销的,大明只靠郑和的船队进行贸易,根本就不够,而大汉则可以完美平替。
尤其是如今大汉还有着独一无二的商品优势,在利润面前,吸引商人是注定的,只不过需要先进行宣传。
派出去的商队,就是最好的宣传方式,因为只有真正见到了,才会让人觉得震撼。
李定荣一一记下后,犹豫的看向朱高煦。
朱高煦看着李定荣的这个神情,也是一脸的疑惑。
“定荣啊,你跟我这么久了,有什么话,不用这样吞吞吐吐的,直接说出来就是。
无论对错,你只管说,能听的,我自然会听的。”
听到这话,李定荣也不再犹豫,当即开口。
“王爷,臣想问的是,今年王爷确定要对外用兵吗?
如今的情况王爷您也看见了,今年若是对外用兵,朝廷的压力极大,尤其是钱粮物资的支出,将会是极大的负担。
若是可以,臣想请王爷明年再出兵可否?”
朱高煦看了一眼李定荣,他算是明白李定荣为什么会这么犹豫了。
这也就是李定荣,要是换成其他人,他都要发脾气了,而且这话说出来,张辅那群人,恐怕也能将说这话的撕碎。
对外的出征,是他去年就定下的,就在这次耕种之后,而他没有回应李定荣的原因,就是李定荣所说的也是事实,如今的大汉,其实是真的挺艰难的。
现在的粮食就是用于救治安置各府各地百姓,都有些捉襟见肘,一旦出兵,这个情况将会更加不容乐观。
虽然说着商业起来后可以用钱买粮,但商业多久能够起来,多久能够买到粮食,还是一个问题。
然而不对外出兵,他的荣耀点该怎么快速获得?
虽然如今对内的治理同样可以获得荣耀点,但是获得的速度,明显还不够快,朱高煦需要更快的获得速度。
在兑换了救徐妙云的丹药后,还要兑换杂交水稻解决粮食问题,这才是根本。
在这个时代,可以说粮食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只要有粮食,什么都可以不用慌,杂交水稻是朱高煦无比看重的。
尤其是这边的气候,也非常的适合种植水稻。
朱高煦随即将心神沉入脑海,看着如今有着九千三百荣耀点,还差七百就能过万,心中越发纠结了。
这些荣耀点怎么来的,他很清楚,全靠这段时间将各地百姓彻底稳定下来,各方面都在完善发展,初期的增长很快。
但仅仅只靠大汉内部发展,这个速度他依旧不满意。
片刻,朱高煦凝重的看向李定荣。
“你跟我说实话,如今的钱粮与物资,若是我执意出兵,最多可以支持多少大军的作战?可以持续多久的时间?”
李定荣神情闪过一丝肉疼,但最终还是没有反驳。
“若是要拿出一部分银子用于粮食与物资的购买,就凭借现有的钱粮,可以支撑五万大军半年的出征,这是极限。
一旦超过,用于民生的钱粮则必然出现问题,且这期间不能出现额外的损耗,例如受灾。”
李定荣心中极为不想朱高煦出兵,但他也知道,如今朱高煦定下的事情,劝是基本难以劝回来的了,他只能将利弊给朱高煦讲清楚。
若是朱高煦执意要超过这个数量与时间,那他是绝对要反对的,哪怕惹得朱高煦不喜,他都要劝。
朱高煦听得眉头一皱,心头更是一叹。
现在这个情况,其实李定荣是对的,但真的放缓一年时间,他又有些不甘。
“走,回王宫,我将张辅他们叫来,到时你们交流交流再定。”
这件事,他还得看看张辅这些人的想法,若是可行,那就打,若是真的不可行,那也就只能暂缓了。
两人当即开始返回,路上,李定荣在一旁再度开口。
“王爷,有一件事很奇怪。”
“什么事?”
朱高煦现在听着李定荣说什么事,都有些条件反射了,因为李定荣每次开口,基本都是问他要这要那,总之就是各种问题。
现在又冒出奇怪的事,朱高煦本能的皱眉。
李定荣神情肃然道:“臣下去打听过了,大汉几乎常年不下雪,只有北部,也就是宣光以北之地,会比较寒冷,但也不会下雪。
但今年却是不同,汉京都下雪了,虽然不大,但却是数十年难遇,只有百年前有过一次下雪的记录,再久的,也没有了。
而在南部,也就是清化以南,今年都没有下雪。
大汉处北部外,哪怕是寒冬之际,其实也不会太冷,今年却是极为反常。
臣已经让钦天监的人查阅古籍,观看天时,但即便是钦天监,也无法解释其中缘由。”
朱高煦听到这里,心中反而是舒了一口气,他还以为是什么事,原来就是这个。
这里几乎不下雪,他是知道的,哪怕今年下一点雪,他原本也惊讶,但想着珠崖之地,也就是他前世的海南,历史上都有多次下雪的记录,他也没有多想。
现在李定荣说起,朱高煦还真觉得怪异,南部没有下,只在北部有,确实是一件稀奇事。
朱高煦想到这里,猛然一怔,这里都下了一点雪,哪怕不多也不大,那是不是说明,大明今年的寒冬,会更冷?
尤其是大明北地,会不会产生白灾?
即便没有发生白灾,那今年的寒冬,也将会是艰难的一次寒冬,那么鞑靼与瓦剌,尤其是如今势大的鞑靼,恐怕会更加肆掠大明边地?
“大明征伐鞑靼,不会要提前吧?”
朱高煦心头问自己,但很快又否决了,按照正常时间,到大明做出应对,后年年初出兵,一年多的时间,还要进行准备,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了。
朱高煦不再去想,大明的事情,他如今是管不着了,随即看向李定荣。
“此事你不要多想,若是有人敢传出一些风言风语,直接抓了,犯这种事的,就不用惩罚去做活了,直接杀,才更有震慑力。
另外你让钦天监想办法,哪怕是编,也得给本王编出一个合适理由说明今年下雪。
同时你要暗中对外传达,瑞雪兆丰年,今年下雪,代表着大汉初立,这是上天对大汉的赐福,是一个祥瑞!”
这件事,朱高煦还是很看重的,因为时间节点太巧了,安南覆灭,大汉初立。
真要是被有心人给利用了,到时流言四起,人心都将会受到蛊惑。
这个时代,代表着上天寓意的事,朱高煦不说全部,但起码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信。
要是被人传出突然下雪是上天对大汉的惩戒,民意将会直接出现问题。
现在他必须要趁着还没有流言蜚语的时候,以如今朝廷的威信,以及手段,要将这是一个祥瑞的事情率先传出去。
为什么古代的上位其实不信这些?原因就如同现在,是祥瑞还是天罚,其实是由他说了算的。
朱高煦此刻对李定荣是真的另眼相看,要不是李定荣做这些准备,如今再提这件事,他还真没有往这些方面去想。
朱高煦心头也在告诫自己,来到这个时代,真的得适应并且学习这个时代才行。
就如同这件事,只要按照如今他说的传出去,宣扬天下,大汉将会更得人心。
因为天赐祥瑞啊,能够被上天所赐,这不正是代表着大汉的绝对正统吗?
李定荣听后,脸上也是浮现出了笑意。
“王爷放心,臣回去后,第一时间开始着手此事,必将传达大汉天下,让每一个百姓都知道,这是天赐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