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时节逢上君 作品

第61章 活性炭制糖,离谱的糖价

李定荣与周岐凤快速调整好心绪,听着朱高煦所说的还有好东西,两人心头一片火热。

若是之前朱高煦说有新的物件,两人都想不到会是什么,但见过织布机与纺织机后,他们对朱高煦口中的新成果,有了极大的期待。

起码能够被朱高煦称为新玩意的,肯定如同织布机与纺织机一般,都是他们没有见过的。

虽然他们不知道朱高煦脑袋是怎么长的,身居高位居然还能想到这些,但丝毫不妨碍两人的激动。

至于朱高炽问他们的织布机与纺织机,两人都是一番夸赞。

“王爷,此织布机与纺织机,有着王爷的鬼斧神工,乃是大汉之福,有了这两样,大汉的纺织业,将来超越大明,也不是没有可能了。”

“是啊王爷,李阁老所言不虚,此织布机与纺织机,臣从未想过竟然能够这样做。

之前臣也是见过其他织布机的,哪怕就是大明苏州、杭州一带,所用的织布机都没有王爷所研制的织布机好。

尤其是那纺织机,完全就是仙宫之物一般,一个人竟然就能顶上五六个人所做之活。

臣之前见过苏州的一户人做衣料,其实规模并不大,但却是需要上百人,耗时许久才能完成。

如今按照织布机与纺织机的速度,只需要二十来人,速度却是要快一半不止,臣心中只有惊叹,王爷当真大才。”

朱高煦诧异的看了一眼周岐凤,李定荣的夸,他倒是没有觉得什么,只能说不愧是李定荣,夸人都很平淡。

但这周岐凤,可是基本没有夸赞过他,基本都是想办法挑他刺的,这次居然破天荒的这么大夸特夸,他现在都在怀疑周岐凤是不是转性了。

不是说好的直臣吗?不是说好的刚烈吗?不是说好的刚正不阿吗?怎么转头就变了?

朱高煦丝毫不知道自己的这些想法多少有点贱了,他就是单纯感到诧异,这明显不是能够从周岐凤嘴里说出来的话啊。

周岐凤看着朱高煦的这个眼神,哪怕朱高煦一句话都没有说,他也知道朱高煦是什么想法了,当即一笑。

“王爷,臣并非是刻板之人,臣也不怕王爷您介意,若是王爷哪天真的不务正业,贪图享受了,臣还是会说,哪怕王爷要杀臣,臣都会上书劝谏王爷。

但如今王爷所做,是在为大汉谋福,这是大汉以及大汉所有人的福分,王爷有此能此心,臣必然要大夸特夸,因为臣所说的,也是实情。

织布机与纺织机的出现,确实会改变纺织业的天,以往仿制产业的生产制造,在将来都会发生改变,这是一种好的改变,能够提升大汉整个纺织业良性改变的改变。

臣虽是文人,饱读圣贤书,但这些道理,臣还是明白的。

王爷此次所做出来的织布机与纺织机,将会造福天下人,理当值得庆贺。”

“哈哈,周岐凤啊周岐凤,你还知道你饱读圣贤书,一天天的,劝人就劝人吧,急眼了还骂街,你现在知道这些了?

不过你夸人倒是挺不错的,以后继续保持,本王喜欢听。”

朱高煦都直接被周岐凤这番话给逗乐了,这人,急眼了可和其他文人不一样,其他文人可能会先气自己,然后暗地里给你使绊子。

这个人是一点都不气自己的,也不会下去跟你使绊子,急眼了直接变身武将,就地跟人直接对骂起来,关键是读过书的人,骂起人来都不带一个脏字的,让人难受。

虽然周岐凤到如今还没有对着他骂街过,但李定荣,还有朱武、丘平,可是体验到了的,他也旁听过了的。

李定荣在一旁听着也是忍不住笑了,一想到周岐凤的两个形态,他都是一阵摇头。

然而周岐凤闻言,却是神情肃然。

“王爷,若是您能一直保持英明神武,臣自然会夸赞王爷,若是王爷哪天懈怠了,还请王爷做好准备,臣必然会上书死谏,无论臣身在何处,臣都会这样做。”

“你就放心吧,不会有那一天的,不过本王正常休息享受,你别来找茬,不然别怪本王揍你。”

周岐凤眼皮一跳,随即又显得非常纠结。

朱高煦正常休息享受,确实是应该,但身为大汉国王的朱高煦,又怎么能休息呢?

这是一个悖论,周岐凤最终内心一叹,这些话还是没有说出口。

好歹是自己的王爷,只要能够保持优秀,该休息就休息吧,该享受就享受,自己这个做臣子的,唯有多辛苦了。

朱高煦也没有再说,他也借着这个话顺带敲打一下周岐凤,他虽然需要直臣,但这个直臣也不要太过分了,别私事都去管,这是禁忌。

朱高煦带着两人来到另外一间宽敞的房内,打开门,屋内桌上摆放着一个木盒,朱高煦让人将木盒里白色晶莹的颗粒倒在一个碗碟里。

李定荣与周岐凤双眼紧紧看着,看了一会,又看向朱高煦。

只见朱高煦抓起少许,放入嘴中,又示意两人,两人随即抓起一点放入嘴中,片刻,脑海轰然一震。

“好甜!没有丝毫杂质的甜!”

“这是糖!洁白的糖!”

李定荣与周岐凤先后发出感叹,两人都没有想到,这居然是糖。

他们有想过是盐,都没有想过这是白糖。

白糖其实不是没有,只是颗粒没有这么小,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现在的白糖也没有他们眼前看见的这么白,而且产量极少,工艺极难,价格极为昂贵。

哪怕是皇宫之内,白糖的用度都比其他食材要更为严格,这玩意是真没法当零食吃,因为是真的吃不起。

大明如今盛行的糖,依旧还是黄糖,以及红糖,在福建之地还有着特殊工艺做出来的黑糖。

眼下的白糖,比他们见过的都还要好,味道还要更为纯正,两人怎么能不震惊。

他们有想过朱高煦带他们见的肯定不会差,但也没有想过会这么好啊。

两人震惊的看向朱高煦,一时都不知道该从何问起了。

因为他们实在想不通,朱高煦怎么会知道这些的?他们的汉王殿下,什么时候有这个本事了?

朱高煦看着两人被惊得有些说不出话的样子,笑容就没有消失过,这些在他看起来很正常的,在如今这个时代,却是巧夺天工之物,被人这么看着,他一时都有些得意。

“定荣,岐凤,这个是白糖,是本王这些时日让人做出来的,口感可以吧?这色泽,颗粒大小,是不是看着就很有食欲?”

这样的白糖,其实大规模盛行是在大明嘉靖时期,有人整出来了一个黄泥水淋糖法,使得出现了真正意义的白糖。

当初他制作的时候,也尝试过用这个法子,但弄了好几天发现,这个法子就是搞不定,一度让他都陷入了自我怀疑,为嘛明朝嘉靖时期都能搞出来的,他就搞不出来?

朱高煦不信邪的试验了好几次,最终他崩溃了,真的不行,他都不知道是自己记错了,还是流传下来的这个法子就有问题。

最终又被迫采用了活性炭制糖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纯杂质,提升色泽,又用了不少时间,中途还失败了几次,吸取了好几次的经验,最终才弄出来。

这个白糖制作,才是让朱高煦深刻的体会到了一个感受,那就是理论归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是真的总会出问题。

还好最终是成功弄出来了,虽然耗时比较久,毕竟从年前到年后现在,但只要成功,就是好事。

至于白糖的原料,其实本应该用甜菜,做出来的口感才是最好的,但奈何甜菜这玩意,如今就别想大规模的得到了,所以最好用的,还是甘蔗,通过甘蔗来提前糖分。

而如今的大汉,也就是之前的安南,甘蔗这玩意就很普及了,种植得就很多,可以说用甘蔗为原料,根本不用担心原料不够用,同时成本还能控制得很低。

朱高煦自己也是尝过的,其实对比起他前世吃的白糖,还是有些差距,包括颗粒大小,也没法比,但和现在这个时代的糖相比,这个白糖就是只应该天上有的糖。

李定荣与周岐凤闻言,不断的点头。

直到现在,两人都还有些没有回过神来。

“王爷,这个白糖,别说吃了,就这样看着,都是一种享受,吃在嘴里,仿佛如同仙家之物一般。

王爷,这个白糖的产量几何?成本可高?”

李定荣感叹之后,就目不转睛的看向朱高煦,他现在只想知道,这个白糖能不能大量产出,并且成本究竟有多高。

在他心中,其实已经有预料了的,越是好的东西,产量越低,成本越高,因为需要的工艺肯定更复杂,这是李定荣的认知。

现在他特别希望朱高煦能够给他一个惊喜,因为现在他看这个白糖,这就不是白糖,这是白花花的银子。

朱高煦看着李定荣激动的样子,笑着说道:“你问到点子上了,这个白糖的产量依赖生产规模,只要将生产规模扩大,理论上可以实现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产量。

至于成本,原料用的是甘蔗,以及木炭,甘蔗与木炭的成本是多少,你应该清楚了吧?

其次就是运输成本,以及制作成本,不过并不多。

而要是拿出去卖,这样的白糖,一两怎么也得要一钱银吧?”

朱高煦对这个价格,就有些不太清楚了,这问好就很精髓。

李定荣闻言,整个人激动得都有些颤抖,朱高煦那一句只要扩大生产规模,理论可以实现想要多少就能生产多少的话,是让他激动的真正原因。

尤其是生产制作需要的材料,居然只是甘蔗与木炭,这个成本,他可是一清二楚,至于什么运输、人工成本,这个他同样清楚。

李定荣不断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开始回答起朱高煦的问题。

“王爷,这个白糖一两卖一钱银,太低了啊。

以大明为例,市面上的红糖,约莫一钱银子一斤,但大明的白糖,比起王爷所做的白糖差了太多,市场价格都达到了五钱银子一两,五钱银子只有一两啊!

人们常说一两白糖一两银,虽然有些夸大,但有时候真的能够达到那个价格。

王爷您所做的这个白糖,一两白糖,怎么也不能低于五钱银啊。

而且大汉的糖价要比大明要高一些,这个高是白糖,红糖的价格要低一些。

如今大汉市场上,红糖的价格在五十文,比大明要少一半,因为大汉盛产甘蔗。

不过白糖的价格,达到了一两银以上,因为大汉之前无法生产白糖,只有从大明少量弄过来一些,价格极高。

王爷所做白糖,臣认为在大汉的价格控制在五钱银一两,这样每两白糖依旧有约莫三钱银多甚至四钱银的利润。

而且这个价格,还可以让我们大汉的商人,将这个糖卖给大明,以及周边,从而让百姓也可以跟着实现盈利。

我们正好要实行新的商税,到时这些贸易,还能为大汉产生税收,这样一来,朝廷不仅有糖的利润,还会为国库产生税收,同时富强百姓,一举三得!”

朱高煦听着这些话,心头一时都有些诧异,原来糖的价格,在古代这么离谱啊,想他前世,这个糖基本是普通百姓都能吃得起的,放到现在,普通百姓恐怕基本只能偶尔尝一尝了。

至于白糖,是基本告别普通百姓了,因为这个价格,他们注定一辈子都很难买得起了。

尤其是这个白糖的价格,居然这么高,大明如今现有的白糖他是知道的,就那种成色的白糖,居然还能卖五钱银一两?而且这个价格有时还会更高,在大汉居然达到了一两银子以上,简直离大谱。

而且大汉的红糖价格居然比大明还要低,同样让他都觉得有些离谱。

最后李定荣举一反三的反应,朱高煦尤为欣慰,他确实在让李定荣制定商业经济特区,商税也基本快要制定完成,即将要随着加强贸易一起实施,如今这个糖,朱高煦同样看见了商机啊。

不仅是白糖,红糖同样也是畅销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