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的奇妙之旅 作品

第122章 真是上不了台面

花月明默默流着泪,在心里对自己说:“母亲对不起,女儿心中有大事,还不能马上为你报仇,但请你相信女儿,终有一日女儿坐上那位置后......”

她闭上双眼,无力的往一边倒去,靠在繁花身上。本文搜:看书屋 免费阅读“待她坐上那位置后,要怎样呢......”

繁花安慰她:“小姐,不管怎么说在您身后有渊王,还有平王,我们怕她做什么。”

“怕?她花月明生来就没怕过谁,只是时机未到。”她摇摇头,“你不懂。”

那晚的事,那张脸,是她这辈子都挥不去的阴影,每到夜深时候总被那满地的鲜血,还有母亲的话惊醒。

“报仇,报仇......”她的嘴里反复念叨着这两个字。

正月初一,三品以上官员都要进宫向皇上拜年请安,而女眷则去皇后娘娘宫里,最后再齐聚大殿用餐。

因家里有丧,花瑶三人穿着格外素雅,皆以淡色为主。又因张氏死了,家中暂时还没有大娘子带着三花,因此,久不出席的老太太终于出山了。

乾清宫里,皇后娘娘端坐上方,气质高雅而华贵,两边坐着主位宫娘娘,分别是德妃、贤妃等等。

老太太带着花瑶三人站在乾清宫门口,按着先后顺序进去礼拜。

尖锐的嗓子响起:“左相花府,向皇后娘娘请安~~~”

老太太在前,身后跟着三花,缓缓走入乾清宫,对着上面的人跪下行大礼,“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请起。”

许是一早起来面对众人请安,皇后娘娘略有疲惫之意。

“老太太许久未进宫,本宫怎么瞧着精神更胜从前了。”

其实皇后娘娘说得是一句反话,暗讽花家薄情,家里死了人了还能这么开心,精神好气色好。

当时张氏在普渡寺被杀,是多少官眷亲眼所见的事,当时花庭风哭得有多伤心,喊得有多情真意切,众人一度认为他是如何一个多情男子,还到处宣扬夸赞他情深。

哪想,这张氏灵堂摆在花府还不到三日就被挪去了张家,还由张家负责张罗这场丧事,这简首就是在打她们的脸。

按理说,左相夫人死了,前来吊唁的人应该会很多很多,门庭若市,席面吃上七天七夜的那种。

然而并没有,张家门前冷清的连只鬼都找不到更别提人了,摆出来的席面最后都喂了狗。

堂堂左相夫人灵堂被挪回娘家,这算哪门子的事,她们去吊唁,吊的到底是左相夫人,花府的大娘子,还是张家女儿?

当真是可笑至极。

一.夜之间,花府的这件荒唐事就传遍整个京城,沦为众人的笑柄。众妇人笑话花府的同时,也鄙夷花庭风与老太太情比纸薄。

也只有老太太与花庭风自我感觉非常好,觉得自己这样的做法是为花府着想,为三朵花顺利进宫铺路。

所以,当老太太听到皇后娘娘这样夸她的时候,她满心的以为这句话是好话。

“呵呵呵,多谢皇后娘娘夸赞,三位孙女乖巧懂事,两个大的也都许了王爷,我这心里高兴啊,这心情好了精神也就好了。”

下面,有女眷用帕子掩嘴偷偷笑,笑话老太太当真是愚昧无知,好话坏话也听不出来。  老太太愚昧无知,不代表三朵花都愚昧,她们三人同时翻了眼前面的老人,心里各骂各的。

花瑶是真的很无语,老太太这个脑子是怎么生出花庭风这样的探花,又是怎么遗传出三个挺聪明的孙女。

皇后娘娘实在不想与这个老太太再多说一句话,让狄嬷嬷收下老太太送的礼后就赶紧招呼她坐下了。

她看了眼花月明,又看了眼花嫣,最后眼神落在花瑶身上,微微一笑,“本宫前段时间身子不适,吃了好久的药都不见好,最后还是狄嬷嬷替我去济世堂买了药吃下这才见好,听夜儿说,如今的济世堂都由你在打理,里面的女大夫就是你,呵呵,当真是我大幽国之福,夜儿之福啊。”

花瑶起身谢礼,“多谢皇后娘娘夸赞。”

皇后娘娘伸手抬了抬,“别动不动就行礼的,今日是正月初一,大家就聚在这儿一起聊聊天说说话的,别拘着。”

老太太眼珠子一转,又是呵呵呵的笑了起来,“听皇后娘娘这么说,老身也不敢再拘着了。我的阿瑶啊当真是能干,虽说从小养在庄子上,也没念过什么书,可如今啊最有出息的就是她了,不仅精通医术药理,还有一份孝心,先是治好了我的老寒腿,后又隔三差五的给我送暖宝贴,还有......”

嗯?花瑶一个难以琢磨的眼神丢过去:这老太婆是嫌棺材板钉慢了?

老太太说个没完,又是夸花瑶这个又是夸花瑶那个的,丝毫没注意到皇后娘娘垮下的脸色,众女眷的鄙夷,还有那两孙女的杀气。

她想着:既然皇后娘娘有意抬举花瑶,她就拿花瑶来当话题,定能哄得皇后娘娘开开心心。

女眷们又是鄙夷的斜倪了她一眼。皇后娘娘说不要拘着那是客套话,而且也只是对未来的夜王

妃说话,她一个老太婆算什么东东,还真把自己当碟子菜了。

一道道冰冷的目光投过来,气得花月明与花嫣死死抓着两边的裙摆,真恨不得撕下裙子上的布条塞进自家祖母的嘴里让她闭嘴。

花嫣心里使劲咒她:“普渡寺里怎么就不把这老太婆一起给渡了!”

花月明心里想得大差不差:“母亲啊母亲,你既然一切都为女儿好,怎么不把祖母带走得了,省得留她在这里祸害我。”

因老太太,花庭风出身寒门的事再次被人深扒出来。

“他家一贫如洗,要不是靠着张家扶持,哪有今日。”

“我就说么,堂堂左相的母亲怎么会这么不懂事,原来是乡下来的,难怪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见她进宫出席盛宴。”

“张氏上不了台面,我看她更上不了台面。幸亏大小姐早早搬离花府,不然有她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