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作品

第309章 高考放榜了

1978年2月22日,正月十五。免费看书就搜:闪爵小说网

红心乡中学门口,还不到七点,己然人潮汹涌。从下面大队赶来的知青和队员们聚集在此,眼神中满是期待与忐忑,交头接耳的讨论声此起彼伏。

“红林!可算瞧见你了!你也听说今天公布成绩了吧?”一个知青快步走向同伴,脸上带着兴奋又紧张的神色。

“是啊!昨天队长告诉我的。这等成绩的时间也忒久了些!十月份考完试,眼瞅着都到现在了才放榜。我都琢磨着,是不是上面又改变主意了。” 红林皱着眉头,忍不住疯狂吐槽,语气里满是焦急与不安,似乎这漫长的等待己经耗尽了他所有的耐心 。

“江球,可别瞎咧咧!这事儿都上报纸了,肯定不会取消。要是取消,报纸上指定会说一声。没说的话,估计就是准备工作没做到位,毕竟参加高考的人实在太多了!”杭法赶忙劝阻,一边说着一边摆了摆手,神色认真。

“没错!我觉着杭法说得在理。咱乡所有知青都参加高考了,你再瞧瞧,还有好多队员呢,上面肯定没料到会有这么多人。说不定改卷子的老师都不够用了,哈哈哈哈!”另一个知青跟着附和,想到改卷老师手忙脚乱的场景,忍不住笑出了声 。

“是啊!那天我考场里有俩小男孩,看着也就初中都没读完的样子,就在那儿奋笔疾书。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看懂题目?”一位知青想起考试时的场景,满脸好笑地说道。

“哈哈哈!你怎么就单单记住那两个小孩子了?”有人好奇地追问。

“那能不记住嘛!他俩长得一模一样,双胞胎啊!而且还特能吹牛皮!”说起这个,那知青一下子来了兴致,眉飞色舞地描述着。

“他们咋吹牛皮啦?快说说,让大伙乐呵乐呵。”众人被勾起了好奇心,纷纷催促道。

“考完试,我跟在他们后面出考场,就听见他们讨论题目会不会做。一个说都会,简单得很。另一个说他也全会,考卷都填满了,肯定满分!哈哈哈!”那知青笑得前俯后仰,周围的知青们也跟着哄堂大笑。

这次考试的题目,大家后来都背出来了,很多题到现在都没人解得出来,难度不言而喻。两个小孩子居然敢说满分,简首就是个笑话。

大家一边聊天一边等待放榜,时间在焦急的等待中过得格外缓慢。

八点钟,学校大门缓缓打开,很快,三个老师迈着步子走了出来。他们神色平静,步伐不紧不慢,很快走到宣传栏,将一张大红纸张贴上去。

他们正准备转身回去,就有知青迫不及待地高声问道:“老师,怎么就只有一张红纸啊?”

“这就是上分数线、被录取的名单,没被录取的就不会上榜了。”老师神色淡然,简单解释了一句,便转身离开了。

呼啦一下,红榜下瞬间围了一堆知青,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交头接耳起来。

很快,就有人扯着嗓子喊道:“一共才三十一个人被录取,就这么点儿?”声音里满是难以置信和失落。

“哇,这次可太难了!”

“是啊!我好多题目都不会做。”

“呜呜呜,我落榜了!”一个女知青的情绪瞬间崩溃,眼眶一红,忍不住低声抽泣起来,泪水在脸颊上肆意流淌。

中断了十余年的高考制度第一次恢复,一共有570万名年龄从十几岁到三十多岁不等的考生走进考场。由于报考人数过多,办学资源有限,当年只有27.3万人被录取。 当然,在场的知青们还不知道这个数据,最后的录取率仅有百分之五。

李有才费了好大劲儿挤到红榜前,眼睛急切地在榜单上扫视,不放过任何一个名字。

然而,找了好一会儿,都没看到自己的名字,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失落,但很快又恢复了满不在乎的神情。他挤出人群,故作轻松地和朋友们说:“这第一次高考,就当让我体验体验,下次我肯定行!”

知青们被他的话逗得哈哈大笑,纷纷调侃:“有才,就冲你这乐观劲儿,明年高考指定‘有戏’!”

很快,又有知青从红榜前看榜出来。

大家满脸好奇,纷纷围上去问道:“眼镜李,怎么样?”

“嗨!”眼镜李神色黯然,有些失落地摇了摇头,不用多说,大家也知道他没被录取。

“这次太难了,而且给咱们准备的时间太短了。大家考不好也正常! 大伙都别灰心丧气,今年肯定还有高考,大家赶紧回去准备吧!”知青队长见此情景,赶忙站出来给大家鼓气,充满了鼓励。

“是啊!咱们快回去看书,这眼瞅着都快三月了,留给咱们的时间不多了!”

“没错!走,回大队去!”

“等一下啊!我再进去看看。”眼镜李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眼神一亮,又挤了进去。

不一会儿,他就出来了。

“眼镜李,怎么样?还没死心呐?你就是看出花来,名字也不会凭空变上去的,呵呵呵!”一个女知青半开玩笑地打趣道。

“你想哪儿去了?

我是进去看了下,第一名叫杨启萱,第二名叫杨启志,第三名叫杨启宏。这名字咋这么像一家人呢?”眼镜李一脸疑惑,挠了挠头说道。

“咦!我刚才光顾着找自己名字了,都没注意到这个。”

“真的吗?我也进去瞅瞅,一家三个都考上了,还是前三名,这也太不可思议了?”说着,就有三个知青急匆匆地冲进了看榜的队伍。

“真的!真是一家三口。”很快他们就跑出来,脸上带着惊讶的神色,七嘴八舌地说道。

“那个,我怎么觉得杨启志这名字有点熟啊?”一位女知青微微皱眉,小声嘀咕了一下。

“我记起来了!我知道是谁了!”柳河突然眼睛一亮,大声叫了起来,脸上满是兴奋的神情。

“咦!柳河,你知道是谁?”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她。

“就是咱们大队的小志啊!”柳河满脸肯定地回答道。

“那个杨作家的孩子不是叫小志吗?”

“对,那天我和他一起坐牛车去考试,跟他聊天,他说他大名叫杨启志。”柳河十分确定地点了点头。

“咦!还真是!他大姐不是叫小萱吗?那不就是杨启萱!”

“对了,对了!那天就是他们三个孩子和咱们一起去考试的,这下可好,一起上榜了。”

“哇!这也太厉害了吧!三个人考了前三名啊!”

“这么小就这么厉害吗?小志有十西吗?可惜看不到分数,要不然就知道他们考多少分了。”这次考试放榜只公布名字,没有公布分数,大家对此都感到有些遗憾。

“太厉害了!这么小都能考上,他们高中的知识都学全了吗?难道三姐弟都是天才?”

“其实也正常,他们妈妈可是市文联的。可能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有这成绩也不奇怪。”

“是啊!难怪在大队里很少看到他们和其他小孩子一起玩。”

“走,走,去找他们,我这次有好几道题没解出来呢!”眼镜李眼睛放光,叫了一句,便加快脚步,满心期待地朝着大队的方向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