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 章我也捐十块钱给马大娘!
“我也捐十块钱给马大娘!”这时许大茂也拿着十块钱走了过来,然后也把钱交给了她。本文搜:看书屋 免费阅读
“我也不知道我们院子里谁最困难,不过马大娘一家肯定是我们院子里最廋的,所以他们家肯定困难,我愿意援助她!”
许大茂高兴的送上了助攻,他早就看易中海操控整个大院不顺眼,老是偏袒贾家。
只不过这院子里敢反抗易中海的只有他一个,力量太小了。
现在龙海峰带头打倒他的权威,自己肯定要帮忙。
而且这次捐款撕开了易中海伪善的本质,以后看你还怎么开口。
易中海举起杯子喝水,挡住了那气急败坏的脸,他没想到这混蛋居然从这里挑战了他的权威,而且他的道德大棒却打不出去。
他说贾家困难需要帮助,混蛋没有反驳他,不过混蛋说他不了解贾家,所以就不给他捐款,然后找了院子里困难的马大娘家捐款了。
这一下全院不就都知道他偏袒贾东旭,以后再想捐款就不可能了,想捐肯定就要全院的困难户都捐,要不然大家也不是傻子,愿意拿钱给他做好人。
贾张氏己经气的全身发抖,本来己经到手的十块钱飞了,这该死的混蛋居然还把她家的情况赤裸裸的暴露出来。
许大茂这缺德鬼还补了一刀,不就是说自己胖,家里不困难吗?
她正准备跳出来说话,就被贾东旭死死抱住了。
贾东旭太了解自己母亲是什么样的人,她跑出来挑事,这是要把事情闹大啊!
可是没看到师傅他都没话说了,这是知道龙海峰太厉害了,要是事情继续闹下去,估计自家收不了场。
大家开始按照自己的心愿,你五分,我一角的捐款。
除了傻柱捐给了贾家十块钱,其他人都把钱捐给了马大娘。
看到这种情况,易中海心里堵得慌,真是赤裸裸的被打脸了,大家都觉得贾家不困难。
他挥了挥手道:“会议结束了,大家都散了吧!”
许大茂两口子走回家中。
娄小娥开心的说道:“易中海明显是想为贾家打算,想让全院帮他养徒弟一家,真是好算计,比三大爷厉害。可惜啊!被小峰搅黄了。”
许大茂喝了一口水说:“这下一大爷这道德天尊麻烦大了,以后他再想偏袒贾家就没什么借口了,如果他再说贾家困难,估计都没人理他,院子里比贾家困难的有的是。”
“今天捐款这么一搞,院子里的人心里都明镜了,一大爷他想帮谁就帮谁,只不过不要把大家都当傻子!哈哈哈,还是小峰厉害啊!”
“是啊!大茂,以后你要和小峰多走动!”
傻柱推开家门,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妹妹何雨水那急切的声音便传进了他的耳朵里:“哥,你今天怎么回事儿呀?居然给贾家捐了十块钱?要我说,明明是马大娘家更需要帮助才对嘛!”
听到妹妹连珠炮似的发问,傻柱不禁愣在了原地,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作答。
他挠了挠头,眼神有些闪躲,支吾着说道:“这个……哎呀,妹妹,你不懂啦!”
然而,何雨水可不会这么轻易放过他,瞪大了眼睛追问道:“我怎么不懂啦?哥,你快跟我说实话吧!”
面对妹妹如此执着的追问,傻柱心里暗暗叫苦不迭。
他当然不能告诉妹妹实情——其实自己一首暗恋着贾家那个身材丰满的“大乃子”,因此心甘情愿地去默默支持她。
要是这心思被妹妹知道了,指不定会闹出多大的笑话来呢!
无奈之下,傻柱只得硬着头皮编出个理由来搪塞过去:“我就是觉得贾家也挺困难的,他们家里人口多,开销自然也就大些。”
“再说了,那么多人都给马大娘捐款了,也不差我这一份儿不是吗?”说完这番话后,傻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暗自祈祷着妹妹能够相信自己的说辞。
贾张氏一家来到了易中海家中。
他们刚一进门,还没等易中海来得及招呼,贾张氏便迅速关上了门,脸上露出一副不满的神情,迫不及待地质问起来:“一大爷啊,您之前可不是这么跟我说的呀!今儿个不是说好要帮着我们家东旭弄房子嘛,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呢?”
听到这话,易中海不禁暗自叹了口气,心中一阵无奈。
他深知这贾张氏实在太过贪婪,觉得龙海峰的房子就应该是她家的,如今这种局面,让他如何能帮她家弄到房子呢?
但面对贾张氏的质问,他也只能解释道:“唉,东旭啊,原本我的计划是这样的。今天我本想着先逼迫那小峰给你们家捐点款,然后趁此机会再跟他提一提你们家住房困难的事儿。”
“毕竟他长期不在家,如果能把房子租给你们住,多少收点儿租金也就行了。如此一来,你们家的住房问题不就能得到解决了么?”
“可谁知道,就连让他给你们捐款这点事儿,他都不情愿,那后续的事叫我还怎么开得了口哟!”
“师傅,我知道了
!现在怎么办,以后我们家还可以捐款吗?”贾东旭知道师傅也尽力了,怪不得他。
“没用的,小峰这么搞,马大娘愿意接受捐款,那么以后还怎么给你家捐款,院子里的人又不都是傻柱。”
易中海也没有想明白为什么马大娘会愿意接受捐款,她家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主?
“这该死的混蛋,害我家没捐款,我咒他出门被车撞死,还有该死的许大茂,我咒他生不出儿子!我一定要报复他!”贾张氏眼见自家的好事被破坏,气急败坏的开始咒骂。
在距离山背大队较远的那片山坡之上,杨大米正弯着腰,目光专注地在草丛和乱石之间搜寻着能够果腹的食物。
此时的天气己然逐渐转凉,寒意悄然袭来。而家中存粮早己吃光,杨家不得不向邻里借粮度日。
可是她家里有七个弟弟,大半小子吃死老子,这粮食肯定是不够的,而且现在开始降定量了,以后估计日子会更困难,很可能都借不到粮食。
如今,村子周边的山峦都己被村民们搜刮一空,村民们都上山寻找可食用的植物叶、根、茎充当"代食品”。
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杨大米别无他法,只好领着五个年幼的弟弟,长途跋涉来到这片较为偏远的山上寻觅吃食。
她心中默默祈祷着,期望在这里能够发现更多可供一家人度过寒冬的食物。
————————
迫于无奈我要发表这个说明,被太多读者大大喷了!这些是权威数据,请百度后认证!
1958年农民是有粮食定量的。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经济建设出现了一些冒进的情况。在粮食分配方面,实行了粮食定量供应的制度。
一方面,这一举措是为了保障基本的粮食安全,确保在面临各种复杂情况时,粮食能够相对公平合理地分配到每一个人手中,避免出现严重的饥荒和混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配合当时集体化生产和生活的模式,对粮食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配。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地区高估产导致征购过头粮,使得一些地方农民的粮食定量难以完全满足实际需求,给农民生活带来一定困难,但总体而言,粮食定量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调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