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水 作品

分卷阅读306

受寒,偏他又不爱喝姜汤,劝了多次才松口说吃着姜撞奶也是暖身子的,做法倒也简单,陆舟已经做了好几次了。

他将小瓷盅端到秦隽的书房,心想公子今日估计又要忙得不知何时才吃晚饭了,好歹先垫垫肚子吧。

秦隽见状感叹,“翌航,早知今日,小时候读书我便强拉着你了,才不会叫你蒙混过关,那样的话你就能帮我分担公务了。”

陆舟安静站在一边,“属下资质愚钝,志不在此,公子是知道的。”

而且,若是他真的从小读书没有习武,现在便已经像贾诚、沈却、孟善、钟睦他们那样被派去某个地方,哪里还能像现在这样护卫于公子身边。

秦隽也只是感慨一声,陆舟自幼喜欢练刀他是知道的。

不过,想想韩翼的进步与蜕变,秦隽便觉得读书真的是有用的,军中扫盲班也是势在必行的!

尤其是陈起他们那个年纪的,才十几岁,读书是一点也不晚的,这种军中头目连大字都不识一个,像什么样子,统统送去扫盲班!

于是秦隽摩拳擦掌,“传信给易禾那边,让他安排个夫子,要性格好些的,耐心一些的,去教他们习字!”

陆舟回忆了下陈起的样子,心想这可不像是个喜欢读书的,再回忆了下韩翼刚开始被韩锐强制拉去上学时的痛苦模样,果断应了下来。

虽然他不爱读书,但是只要将陈起、段寒松这样的小将给培养成许将军、赵将军那种文武兼备的,一样可以给公子减轻负担。

瞧瞧凉州的庶务,公子都没怎么担心过,只需要每月看汇报,在大方向上做决策就行。

傍晚的时候,亲卫来禀报说几位大人求见。

秦隽还迟疑了一会儿,才知道这说的是当初他从洛阳带回来的那群老臣,其中有三位原是位列九卿。

要说起这大周……不对,是前朝的旧臣们其实余下的并不算多,当时在德阳殿上,有不少大臣维护周末帝,被庞天锡给随手杀了;又有些是后面诸侯乱兵入洛阳,城中大乱时死在了乱军中;还有些则是早早的投奔了自己看中的诸侯,或者是出身世族,被接回了族中。

而开阳这批旧臣,是跟着廷尉崔浩,也就是崔信的叔公一起过来的。

一是洛阳太乱,若是不寻个庇护他们可能会直接死在乱军里,二是大周终究是已经没了,他们总要向前看,而秦隽这幽州虽然偏远,可发展的势头却是猛的,自然是个好的投效之处。

秦隽一开始自然也是对他们相当礼遇的,一开始赶路的时候只有普通的板车,担心他们吹风还特意停军去让人置办好一点的马车。

而这群前朝旧臣,确实是如同崔浩所言,都不是尸位素餐之人,做事也是有能力的,但很可惜,他们许是习惯了从前位高权重、说一不二的日子,这一时间心态难以转变,秦隽好声好气与他们交流,有些老臣却总是习惯性摆架子。

事实上,只要有本事能做事,性子高傲些,或者脾气坏些,秦隽倒不是很在意,可若是有些事情上过界,这就没得谈了。

说得便是那跟来的三位九卿,廷尉崔浩,郎中令赵郃,典客刘赏,年岁大,辈分高,在这一批旧臣里算是领头主心骨一样。

崔浩还好些,有崔信这层关系在,这老爷子倒是对秦隽有所了解,这些人,本也是他带出来的,一开始有他从中斡旋,谈话勉强还算顺利。

然而他本人年纪大了,一晚上经历了不少大事,又受了寒,身子一下子便垮了,瞧着人要不行了,一辈子到头,就希望落叶归根,所以刚出河南没多久,秦隽就让人送他回了清河。

崔浩一走,余下的两位就坐不住了。

典客刘赏还好些,虽然是个惯爱和稀泥的墙头草,但好歹人还算安分,可这郎中令赵郃,却是个奇葩的“复周派”。

从秦隽开始打彭城的时候,这老头就开始劝说他,从彭城王、琅琊王、东海王这三人中择一拥立,因为这三人不仅是大周宗室,血脉还比较近,从辈分上讲,算是周末帝的叔叔。

秦隽一听就有种不太好的预感,这群旧臣,他怕是用不起,果不其然,他让人攻打彭城并软禁彭城王之后,赵郃便开始上蹿下跳大骂他也是个乱臣贼子,看错了人云云。

秦隽就纳闷了,这老头这么忠君,德阳殿上怎么一声不吭呢,就觉得他脾气好呗?

忍是不可能忍的,秦隽打下彭城之后,就把那群旧臣给打发了,直接让愿意为他做事的旧臣去寻钟睦,其余的全都自便,爱去哪去哪。

他懒得对这群文臣做什么,但也不会白养一群不干事只骂人的奇葩,既然这么能耐,就自己干活赚钱去吧。

倒是有些年轻人很高兴地去寻钟睦,对秦隽大表忠心,钟睦和易禾观察着觉得没问题,就给人重新派了官去干活,至于那些倚老卖老或者和稀泥的,则是愤愤离开了。

秦隽忙得饭都顾不上吃,哪里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