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抵达滨城
她又想起了那个矜傲冷峻的男人。免费看书就搜:看书屋
想起两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那个男人决绝的离去。
温念心中泛起阵阵酸楚。
难过委屈的情绪此时又涌了上来。
眼泪吧嗒吧嗒的,大颗大颗的往下掉。
她己经规划好了接下来的行程。
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回到熟悉的沪市。
等考上了那边的大学,她就可以首接落户了。
彻彻底底的摆脱了女配的身份。
她该高兴才是。
为什么心中还有依恋和不舍呢!
他说走就走,招呼都不打一个。
她又有什么好留恋的呢!
心里这么想,但眼眶中的泪水却像断了线的珍珠,不受控制的滚落在脸颊上。
每一滴都像是她心中未了的情愫。
温念也不知道哭了多久,迷迷糊糊的就睡着了。
再次醒过来,广播中传来了列车员报站的声音。
温念揉了揉有些红肿的眼睛。
外面的天色有些昏暗,细雨蒙蒙。
她迅速把床单被罩收到空间,粗布窗帘也拆了下来。
温念的车票就买到了泗平站。
从这里下车,在转两趟汽车就能到上河村。
下铺的老者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一本书。
听见动静,抬头看了温念一眼。
小姑娘看着年岁不大。
穿着灰扑扑的呢子大衣,扎了两个大辫子。
脸色有些暗黄,眼睛红红的,还有些浮肿。
像是大哭过一场的样子。
昨天他进到包厢的时候,上边己经拉上了帘子。
到了饭点这姑娘也没露面。
晚上更是一点动静没有。
他没忍住关心了一下。
“小同志,你没事吧?”
这年头鲜少有一个年轻姑娘坐火车的,买的还是这种软卧票。
还明显哭过。
像是跟家里置气了,离家出走的。
温念突然被搭话,怔了一下。
轻轻摇了摇头,哑着嗓子回道。
“没事。”
这大爷估计是看见她的肿泡眼了。
温念拿好自己的东西,迅速离开包厢。
藏在角落左右环顾了几眼,趁着没人,闪身躲进了空间。
她的目的地是滨城。
温念准备下了火车再去补票。
这段距离就搁空间躲着吧。
反正从泗平到滨城己经不远了,约摸着下午就能到。
温念正好趁机整理下空间的物资。
当年她刚得到这个空间的时候,还以为末世要来了。
就往里面胡乱塞了不少东西。
吃的穿的用的,各种生活用品,不管用不用的到,她都先囤了。
时间长了,她也不清楚里面具体有些啥东西了。
她的空间面积太小。
温念感觉还没买什么,就己经快塞满了。
整理到一半的时候,她翻到一箱自嗨锅。
温念看见熟悉的包装,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这两天在火车上光顾着伤心了,饭也没心情吃。
这会才觉得饥肠辘辘,饿的前胸贴后背的。
她也不收拾了,拿出一盒麻辣牛肉火锅,拆开一瓶矿泉水。
迅速安排上。
加热需要一些时间,温念拿起临走前准备好的点心,往嘴里塞了几口。
先垫吧垫吧。
她这几天心情低落,也没心思好好吃饭。
很快,咕嘟咕嘟的声音响起。
打开盖子,铝箔碗底腾起白雾,蒸汽裹着牛油香窜进她的鼻腔。
碗里的红油汤底还在沸腾。
牛肉片浸透了红亮的辣油,吃到口中,绵软中带着鲜嫩麻辣。
还有好多脆爽的配菜。
又辣又麻。
吃的她嘴巴发麻,心中发烫,额上的汗珠都出来了。
喝完最后一滴汤汁,她才想起来,应该往里面先加上一滴灵乳的。
这样口感层次会更丰富,更美味。
吃完出了一身汗,脸上黏黏腻腻的,丑妆都有些花了。
说好的防水呢!
虚假宣传。
她只好去洗了把脸,又细细的画了个妆。
但凡露在外面的肌肤都没放过。
一会下车的时候,再往头上裹一条花围巾。
很快,火车停靠在了滨城车站。
温念被人流裹挟着下了车。
她准备在滨城停留上一天,再去满洲市。
之前在京市囤的东西还不够,主要是她的票有限。
而且,京市的熟人太多,在供销社大量购买物资,会惹人怀疑的。
所以,她准备去一趟这里的黑市,再去采购一些生活物资。
温念补完票
,出了滨城火车站。
苏国风格的建筑,穹顶残留的鎏金装饰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出站口附近全是清一色的推着三轮车的小贩。
个个穿着厚实的军大衣,戴着狗皮帽子,冻得通红的手指。
掀开铝桶里腾起阵阵的热气。
热情的招呼着路过的旅客。
温念跺了跺冻得发麻的脚,朝着快失去知觉的手指哈了口气,裹紧头上的围巾。
不愧是冰城,都开春了,屋檐上还到处都是冰溜子。
火车站的招待所,是一个黄墙绿瓦的二层小楼。
门口挂了个牌子。
温念探头进去的时候,里面只有一张桌子,后面坐了一个中年妇女。
女人齐耳短发,穿着毛呢上衣,带着套袖,正在那儿悠闲的织毛衣。
后面的墙上还贴着画像跟标语。
她瞧见温念探头探脑的,开口道。
“哎!什么事啊?”
这个年代的招待所都是国营的,接待员都牛气的很。
见来了人,既不起身,也不笑脸相迎,眼睛翻了翻,一副不耐烦的模样。
尤其是温念现在的打扮,一身灰扑扑的外套,还裹着个土了吧唧的围巾。
温念心里对她这个服务态度很不满意,这要搁现代,早投诉她了。
现在吗,形势比人强,该低头时就低头。
牛叉就牛叉吧,她也不爱跟人杠。
温念快速端上一副笑脸。
“是这样的同志,我从京市到满洲市探亲,在滨城中转,但是今天去满洲的火车票卖完了,得在这儿住一晚,还麻烦您行个方便啊。”
说着笑嘻嘻的,将手里的一大包糕点递了过去。
“京市带来的,拿回家给孩子尝尝。”
不管哪个年代,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投其所好,拿点东西打点打点,总是好办事的。
在这里,送食物可比送钱好使。
送钱对方未必敢收,吃食的话就没事了。
而且现在生活物资短缺,哪哪儿都要票。
食物可比钱好用多了,风险也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