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邵家父子这出戏,开幕时声势浩大,落幕却唯余潦草。
然而曲虽终了,人却未必散。
殿内仍有大批御林卫严阵以待,毫无退场之意。
上首位,
沈晏辞面色沉郁如窗外阴雨,
他环视众臣,眼底闪过凛人的寒芒,不怒自威道:
“邵家意图谋逆,绝非临时起意。朕很想知道,这些日子以来,你们一道道奏折递上来,自诩忠言逆耳,劝朕早立允谦为太子,究竟是真心为着大懿国祚思虑,还是有人一早就与邵家狼狈为奸,想要助他一臂之力!?”
众人慑于君威,纷纷跪地。
陈情的话此起彼伏,但不外乎都是些‘并不知情’,‘一心只为国祚考虑’之类的空话。
今日国宴遍邀群臣,席间二品以上朝廷要员,曾给沈晏辞上过奏折请立允谦为太子的,不下十四五人。
官场上的事,向来倚靠互相借势,方得长久。
邵家久盛不衰,许多与邵卓峰关系密切的朝臣上奏,也不过是想卖给他一个面子。
毕竟沈晏辞去了一趟温泉山庄,险些两次丧命是事实,
他们进言让沈晏辞早日立储,也算是为了国祚考虑。
但事情坏就坏在,他们并不知晓邵家会如此胆大包天,连混淆皇嗣这样的株连九族的死罪都敢犯。
如此一来,请立太子就变成了谋朝篡位,他们也实在头疼得厉害。
好在,沈晏辞并没有行暴政,将涉事人等一并押入天牢。
反倒语气和缓了几分,唤众人平身道:
“朕当然愿意相信你们没有跟邵家一样的糊涂心思。你们当中,许多人都是先帝一手提拔,朕也相信先帝不会看走眼。
然而人心不可测,邵家处心积虑、狼子野心,难保他不会对你们有所拉拢。
国欲安宁,必先内安。朕不愿为难你们,但也不能让大懿朝的百年基业,因着孑孓小人作祟,而溃于蚁穴。”
他沉思良久,方才无奈道:
“当日上奏之人,朕不会让你们下狱,但总得辛苦你们搬去大理寺‘暂住’几日,配合调查,以自证清白。
若最终证实你们与邵家并无勾结,此番叫你们受了委屈,朕当赏半年俸禄,安抚宽慰。”
沈晏辞说这话的时候软声软气的,不像是在下旨,倒像是在和朝臣商量。
就连坐在一旁默默看戏的荣嫔,都忍不住小声与南瑾念叨一句,
“这些大臣多半都是和邵家走得亲近的,皇上何必还要对他们好声好气?要说我,便是一并下了大狱,也不算冤枉。”
南瑾轻拍荣嫔的手背,没接这话。
荣嫔听不明白沈晏辞的意思,可这些朝臣们又如何会不知?
沈晏辞这番说辞,符合所有人对他的刻板印象。
一个庸懦、怕事,甚至连对臣子发脾气都不敢的年轻帝王。
可事实呢?
沈晏辞不将他们下狱,是让余下朝臣都看着,他是在以仁善治国,并不奉行暴政。
但这些人都是邵卓峰的朋党,俗语云,蛇鼠一窝。
邵卓峰居功自傲,目无法度,与其亲近者,又能是什么好东西?
即便未曾相互勾结谋逆篡位,私下里定然也没少贪赃枉法,收受贿赂。
人一旦入了大理寺,这些年怎么贪进去的银子,就都得原封不动地吐出来。
得了这些‘赃款’,赏赐给清正之臣半年俸禄,以彰其忠。其余银两一并收缴国库,说不定比各部番邦一整年上供给朝廷的钱银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