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海军装备专家郑海涛报告,“这是世界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水下无人作战集群。”
屏幕上显示的是一种流线型的水下无人艇,体积只有传统鱼雷的三分之一,但作战能力却更加全面。
“‘猎鲨’最大的特点是集群协同能力,”郑海涛解释,“一个标准单元包含12艘无人艇,它们可以形成协同探测网络,大幅提升对水下目标的探测和跟踪能力。”
陈风检视着系统参数:“最大作战深度和续航时间?”
“最大作战深度3000米,标准续航时间72小时,”郑海涛回答,“使用石墨烯超级电容和小型氢燃料电池供能,完全不依赖空气,可以在深海环境长时间作战。”
陈风对这一性能表示满意:“武器系统呢?”
“每艘无人艇可携带两枚小型鱼雷或一枚反舰导弹,”
郑海涛说,“但‘猎鲨’的真正威力在于集群协同打击。12艘无人艇同时发起攻击,形成饱和攻击态势,即使是最先进的水面舰艇也难以有效防御。”
陈风思考了一下:“这种系统将大大改变反潜和反舰作战模式。传统上,潜艇和水面舰艇之间的对抗往往是单点突破,而‘猎鲨’集群则创造了全新的多点饱和攻击模式。”
“确实如此,”
郑海涛补充,“更重要的是,‘猎鲨’成本只有传统潜艇的零头,我们可以大量部署,形成水下‘蜂群’防御网络,有效保护我国海岸线和重要海域。”
陈风对这一系统的战略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立即安排‘猎鲨’系统的小批量试产,优先装备东海和南海舰队。同时,组织专门的作战试验,探索这种新型武器系统的最佳使用方法。”
接下来,航空装备专家李航向陈风汇报了另一项重大突破——“暗鹰”隐形无人作战飞行器。
“这是我们在隐形技术和无人系统融合方面的最新成果,”
李航介绍道,“‘暗鹰’采用了全新的气动设计和材料技术,雷达反射截面积比f-35还小20,红外特征也大幅降低。”
陈风仔细观察着这款造型独特的飞行器。
它看起来像一个扁平的三角形,没有明显的垂直尾翼,表面涂覆着一种特殊的黑色材料。
“‘暗鹰’的作战半径达到3000公里,最大速度25马赫,”
李航继续介绍,“内置武器舱可携带多种精确制导武器或侦察设备。最关键的是它的自主作战能力——即使在敌方电子干扰环境下,也能独立完成侦察和打击任务。”
“这比漂亮国的x-47b先进多了,”
陈风评价道,“特别是在隐形性能和自主性方面。不过,生产和维护成本呢?这始终是新型装备面临的挑战。”
李航坦言:“单机成本确实不低,约为一架四代半战机的70。但考虑到它不需要飞行员,没有飞行员培训和生命保障系统的开支,长期来看反而更经济。而且随着生产规模扩大,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
陈风一拍桌子,语气里透着决断:“‘暗鹰’这个项目,我同意推入工程化阶段。两年内,必须拿出能实战的雏形,优先和‘未来战师’并肩冲最危险的侦察打击任务。”
办公室里气氛还没完全松下来,他又转向下一项汇报——这次是个足以颠覆单兵作战方式的新玩意,“神经链接”系统,看名字就挺玄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