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幸福的能力
第244章幸福的能力
244、幸福的能力
瓜尔佳氏十分奇怪,好端端地惠妃送上重礼不说,还亲自上门。
“我年轻,有什么没做到的地方您只管叫人过来知会一声就是了,何必亲自上来,还带来这些东西。”她说道,惠妃自从直郡王被革圈禁后,开始俭省起来,毕竟她还要存钱给大阿哥送过去。
也因为独子出事,她深居简出,几乎不出自己的宫门。
惠妃笑道:“你管理宫务处处都好,我没有什么不满的,这个你只管收下。”
两人说笑了一回,惠妃也没有透露出原因,还是后来从毓夏那得知了缘由。
“原来这样,难怪。”
瓜尔佳氏明白过来,惠妃疼惜儿子,自然也疼惜孙子孙女,如今他们有机会出来对自己表达感激也正常。这份礼,她收得不虚。
“你呀!”点了点女儿的额头,“看你阿玛多喜欢你,为了你开心连她们都肯放出来。”
毓夏吐着舌头:“我当然知道阿玛最喜欢我了,这个家可少不了我。”
从小,她就是胤礽的小棉袄,两个哥哥犯错挨罚都得靠她求情呢。
望着女儿一派天真的模样,瓜尔佳氏轻轻叹气:“都是快要嫁人的大姑娘了,还这般不晓事,以后嫁人了什么都不会,还能一直被人喜欢吗?”
她在女儿这个年龄可是什么都懂了,哪里像毓夏学得样样粗糙,做事三分钟热度。
之前说要写一本教女子管家的小说,为此跟着她学了两天管家理事,可是没过几天,相机一到手就只知道拍照了,写小说的事早就抛之脑后了。
女儿已经14岁,说什么都不能再拖下去了,必须开始认认真真学习管家了,瓜尔佳氏知道她极喜欢戴亨,便用这个法子刺激她,希望她好生学习。
当初自己额娘也对自己用过这个法子,不学会管家,不会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如何能得太子喜欢,如何能在皇家立住脚?
然而毓夏的反应出乎她的意料。
“才不会呢。”毓夏想也不想说道,“阿玛说我已经有一项最要紧的本事了,其他就是学不好也无所谓。”
“是什么?”瓜尔佳氏好奇太子私下对毓夏说了什么。
“我有让人感到幸福的能力,阿玛说,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一旦有了这个能力肯定会得到另一半的一生挚爱和孩子的敬爱,其他的本领只是锦上添花。”
瓜尔佳氏顿时愣在原地。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可叹她处处都做到最好,偏偏忘了这个。
也难怪自己没有从婚姻中感受到多少幸福,因为不论是她还是太子,他们都没有毓夏这种让人幸福的能力。其实胤礽也是随口t一说,当时毓夏觉得自己笨,什么都学不好,他随口安慰的。
至于说法的来源,则是来自康熙。
是他问康熙自己母后什么样子,是不是特别能干,特别温柔,所以才让皇阿玛念念不忘。康熙的回答则是,他母后不是后宫中最能干的,也不是最温柔的,甚至不是最有才华的。
可以说,每一样她都没有占到先。
最能干的有孝昭皇后,温柔聪明的有惠妃有宜妃有德妃等等,因为嫁他时年龄还小,性格没有完全形成,甚至还会冲他发小脾气。可以说,她一点都不完美,但是仁孝皇后有一样是其他女人所不具备的,她能够让康熙感受到无限的幸福,那种充实,让他觉得或许只有在母胎中才能感受到。
也正是因此,仁孝皇后对他是特别的,如果她不是英年早逝,或许康熙的心理创伤早已经愈合。
胤礽不知道所谓母后给人带来幸福的能力是什么样子的,但是他从女儿身上感受到一种快乐,心烦气闷时,只要毓夏对他说几句话就能缓解。想当然地,便这么对毓夏说了。
“对,我们毓夏是开心果。”瓜尔佳氏笑道。
这头其乐融融,保和殿被宴请的朝鲜使臣却一直在忐忑中,他们可不是爪哇那种不通中原礼仪和意思的人。御门听政的事很快在外朝就传开了,他们自然也通过一些关系得知了。
顿时,开始坐蜡。
本来嘛!
保险起见他们一直不太巴结太子,他们朝鲜就是王上和世子关系微妙复杂,想当然,不肯参与其中。奈何,一连被康熙拾掇了两回。便识趣,按照大清皇帝的意思疯狂拍太子的马屁。
本来一切都好,哪里想到居然有人这个时候将民间给太子立生祠的事捅了出来。
生祠,可不是小事,只怕事后被康熙迁怒。
“诶?使臣怎么不喝酒?”一个礼部官员见朝鲜使臣不知道想什么,便说道。
“哦,哦,我敬大人一杯。”他连忙举起酒杯,礼部是万万不能得罪的,不然人家歪歪嘴,自家就不好过。大清皇帝刻薄,和大明皇帝比起来差得太远了。害得他们也得小心再小心,就这样,还时不时遭到无妄之灾。
礼部官员见状,也举起了酒杯。
这种程度的宴赉使臣,皇上并不会每一场都参加,今天来的除了朝鲜使臣,其他都是充数的蒙古王公,康熙便没有来参加。而是由礼部官员代劳,实属正常,毕竟就连祭祖都能让底下官员代劳呢。
可是这么一来,朝鲜使臣就越发忐忑不安起来。
见不到皇上就无法通过对方的神色来判断对朝鲜的态度,他们接下来该不该更恭敬一些,要知道,这个更恭敬可是牵扯到利益的。
满洲兴起之地和朝鲜一直有边界纠纷,特别是清廷一直想要垄断人参,底下两国采参人偶尔会发生冲突。清朝的采参人不小心跑到他们那去采参,被发现了不过是送回来。但是他们的采参人被发现跑到大清境内采人参,绝对会触怒大清皇帝,他们的采参人要被处刑不说,国王跟着一块赔罪罚款。
“大人,听说今天御门听政时……您看我们上的贺表可有不妥的地方?”和该礼部官员酒过三巡,想着自家也没少给他塞礼,关系还算不错,便绕着弯问道。
“呵呵,没事,皇上爱太子如珍宝,你不必多虑。”他听出朝鲜使臣担忧的地方,便笑呵呵道。
至少在他看来,现今的太子地位稳固,哪怕在皇上心里稍稍轻那么一丢丢,今天早上海善捅出生祠事件也能让太子脱一次皮,根本没有辩驳的机会。
“那就好,那就好。”朝鲜使臣擦擦汗,看样子他们极尽奉承太子没有错。
“册封正常进行,明日你们可千万不能出差错,否则谁也救不了你。”礼部官员最后说道。
“小臣岂敢疏忽。”朝鲜使臣连声说道。
在朝鲜使臣的忐忑中,册封大典正常举行,这一回,胤礽不像上一世那样激动,平静的面容下没有丝毫波澜。看在康熙眼里就是儿子宠辱不惊、从容不迫,脸上的笑容又盛了几分。
保成,不愧是他最优秀的儿子。
以前保成脾气有点急,如今改了,真是怎么看都好。
康熙频频点头,面容和煦,看在一众阿哥眼里别提有多心酸了。其实康熙也没有完全忽视其他儿子,贵为皇帝,日理万机,却也没有忽视自己的子女。
他的儿女绝对不是丧偶式教育,每一个孩子都受到他的关心,甚至连哪个女儿在打耳洞发炎了他都知道,并且在外就此事写信相问。
可以说,他爱每一个孩子,也给了每一个孩子关爱,每一封写给自己孩子的信都肉麻兮兮,只是给太子的爱格外多了一些。
也正是因此,绝大多数皇阿哥都觉得自己有希望,如果不是从小就感受到浓厚的父爱,他们也不会产生自己可能挑动太子地位的错觉,更不会因此醋意熏天。
册封大典之后,就是几位皇子的晋封仪式,胤禟的嘴巴几乎都要笑歪了,虽然他没能一下子封个亲王,郡王也不差。要知道,他和五哥同胞亲哥俩,同时被封亲王,额娘可得意坏了。
为此,特意跑到德妃那炫耀了一番。
尽管四哥被封了亲王,但十四才是个贝子,比郡王差远了。
不过皇子晋封的大典就不在太和殿,而是在保和殿了,大家刚参加完太子的册封大典,还没歇口气,继续参加皇子的晋封大典。
除了当事人,其他人都疲惫异常。
一天两场大典,实在累得厉害,好在皇子是集体晋封,规模不算大,不然在场的老臣根本坚持不下来。
典礼结束,胤禩轻轻松了一口气,他现在已然被皇阿玛厌恶,也无心政务,能保住贝勒爵位至少能保证没人敢欺辱自己的妻儿。
正准备回家,有人过来传话说太子有请。
“二哥,对不住,海善他……”面对胤礽,胤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不必再说了,我有其他事同你说。”胤礽当然不会勉强老八无条件站在自己这边,不现实,海善对老八的忠心有目共睹,如果对方不管海善生死反而让人齿寒。
一个甘愿放弃仕途,放低身段也要救出自己人的老八才更让人放心。
人,还是得有底线。
“我叫你来是要和你说两件事。”对上胤禩吃惊的神情,胤礽开门见山,“头一件是宗学改革,我觉得你最合适,宗学改革好不好影响到我爱新觉罗能延绵多少代,不可因为人情而放松,这个你理解吧!”
胤禩点头,他优柔寡断不假,眼光还是有的。
宗学继续现状的话,爱新觉罗子孙只能变成一帮废物。
“可是我……”但是如此要紧的事物怎么可能交到自己手上?他迟疑地看向了胤礽,想从对方眼里看看是不是戏耍之言。
改革宗学,不说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能得到的权力,只要做好,几乎可以确定自己会是下一届的大宗令。宗令对宗室的权力仅在皇上之下。
“没有可是,你先听我说。”胤礽当然知道老八在想什么,不过他不在乎,“宗学改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官学,但要根据学生家境有所不同,尽可能平衡。”
胤禩点头,他都明白。
民间不是没有大才,只是他们没有机会,甚至根本没有成长起来的机会,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加大宗学和官学的难度。做不到教育资源上的平衡,但要做到录取上的平衡。
要一个普通旗民之家的孩子去和一个从小接受翰林教育的孩子去比,肯定不公平。至于普通民户的孩子,他们本来就不在一条轨道上。
大清可以说录用官员采取了双轨制:一条八旗内部通过官学当兵晋升;一条是针对汉人的科举取仕,除非想不开的旗人,等闲旗人鲜少有人去参加科举,毕竟去参加了,根据规定也不能拿到前三甲。
“这件事你能办好吗?”胤礽紧盯着胤禩的眼睛。
“我能。”胤禩也是有野心的人,改革宗学和官学又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大事,如何不心动,当即朗声应道。
“好,我相信你,这件事我已经和阿玛商量好了,交给你去办。”胤礽顿了顿,接着说,“还有一件事算是咱们t的家务事,大哥家的两个侄女尚未出嫁,我想让她们每日出来和毓夏一起去理科大学上学。”
他的心是好的,也心疼侄女们,却也担心老大面子挂不住,觉得闺女是给自己女儿来当伴读的。
“你也知道大哥向来小心眼,毓夏想她两个堂姐了,你去劝劝大哥,女学中也有四弟和七弟家的侄女儿。咱们家的女孩儿出嫁前聚在一起学习玩耍我觉得很不错。”
胤礽心里想着自己的目的,就是营造一股皇室郡主、公主出入自由,照片流露出去十分正常的形象。
“还有弘昱,也不小了,我寻思着等到来年也让他参加理科大学的考试,咱们皇室子孙,也不必非学六经要诣,学学理科7也不错,而且理科大学中也不是不学四书五经,只是侧重不同罢了。”
如果说将改革宗学和官学交给自己去做,尚且可以说是太子识大体,让大哥家的两个侄女出来读书绝对能说一句大度。
那可是请杀太子二哥的大哥,他就这么放过了?
不过他不敢问,甚至不敢多思,立刻说道:“我会劝大哥的,这两年他关在家里,也不像以往那样急躁了。”
说着,不太好意思的摸了下鼻子。
大哥不急躁,怎么可能,可是他必须睁着眼睛说大哥的好话,让对方在太子二哥心中的印象好一些。毕竟那可是他大哥,待自己真心的大哥,虽然,大哥的真心,是真心的坑苦了自己。
但是真心不做假。
还有惠母妃从小待自己就好,如同亲子,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她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