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刘泷被针对,以古诗反击众人
小桃小红来伺候着。
听说他兄长要来青州,李泽昨日便早早去接兄长了。
青州府学院就在城中,离李府只有几个街道,几人坐上马车,不到一会便到。
下了车,三个女人在外面候着。
刘泷走了过去。
学院门口已经来了有好几百人,都是各县的童生,所以审查得也比较严格些。
查验案牍,验明身份,他正要进去,却被搜查官给拦住了:“你不许进去,经过查验,你并不是李天霸。”
刘泷心中一紧:“我是。”
“你不是,你与这画中之人,压根不像,你是冒名顶替的,来人,拿下。”
“是。”
几名官差直接将他围了起来,刘泷面目没有任何慌张失措的表情。
他知道此时如果慌了。
就真的没办法解释了,当有人故意针对你时,这时候不要试着解释。
而是反问。
不要说我怎么样,而是反问你怎么样。
刘泷:“你说我不是,我就不是了?”
“你认识我?”
“你知道吗,如果诬陷一个童生,到时候,你也别想在这里干了,很有可能会坐进大牢。”
“你是不是收了谁的钱,在这里诬陷好人。”
审查官:“我没有。”
“我当然认识你,我怎么可能诬陷呢,大家伙评评理,他很明显就是不让李天霸,他诽谤我收钱啊。”
围观的都是些童生,生员,有学问的读书人。
他们看到读书人被欺负,自然是向着刘泷,而不是向着这个审查官。
“简直胡闹非为,考试还能有人替考吗。”
“就是,这审查官凭什么诬陷我们啊,再不放人,信不信我们去知府衙门闹上一闹。”
众人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审查官皱着眉头,他其实才不想管此事,但是上面交代了,让自己故意卡着刘泷
不做不行啊,本以为对方会被吓破胆,任自己拿捏,谁知道,这孩子压根不慌。
还敢反问自己。
可恶,现在该怎么办,骑虎难下,如果完成不了任务,自己可要遭殃了。
就在这时,人群中走出一名少年:“我证明,这个人不是李天霸。”
说话的少年同样英姿飒爽,一脸正气,他也是案首,不过不是渭北县,而是南河县的案首。
一南一北两个案首聚集在一起了。
少年叫林北。
从小饱读诗书,家里高中过进士,至今那【进士及第】还高高挂在门前。
他三岁识字,五岁写诗,八岁便已经是学堂最聪明的学子。
到了今天13岁,他参加县考,高中县案首,南河县甚至还给他发了十两银子,以资鼓励。
如果不是大周律法规定,男丁13岁才能参加县考,恐怕他八九岁就已经是童生。
他当然认识刘泷。
刘泷前几年还在老夫子的学堂里读过书,与他是同桌。
对于刘泷。
林北是不屑一顾的,一个乡下来的土包子,偶然幸运读了几本破书,就来帮别人替考。
真是让人笑掉大牙。身为天纵之才的他本不想与刘泷这种乐色来往。
可偏偏对方也中了案首。
这让他如何能忍受,县案首,府案首,院案首,解元,会元,状元,随便的一个都够吹嘘了。
这是读书人的目标骄傲。
而不是这种乡下来的泥腿子能中的。
林北右手持书放在胸前:“大家快来看一看。”
“这个人叫刘泷,南河县小河村的一名农户,他爹娘前两年意外去世,他便被慈善堂的人安排到南河县教堂读书。”
“早年与我是同学。”
“后来读了几年书,慈善堂的任务完成,便让他回去务农了,谁知道现在竟然冒充李老爷的儿子,在这里狐假虎威,装腔作势。”
“真是丢我等读书人之脸。”
神童林北在青州很出名,他的话一石激起千层浪。
现场顿时骂开:“原来是替考啊。”
“真是丢尽我等读书人的脸面,这种事也做得出来,还给一名商人的儿子替考。”
“丢人现眼的畜生,还不会滚回你的狗窝,你有什么脸面出现在这里。”
“就是就是,一个乡下来的泥腿子,猪鼻子插葱,装象,估计渭北县案首也是他买的吧。”
“我看也像,乡下人,上不了台面。”
“听说他爹是种地的,估计是地主家的佃户,一个佃户家的野子,居然和我等在一起考试,真是丢人啊。”
“唉,国家怎么变成这个样子,皇上啊,睁开眼看看吧,您不能让这个乡下人在这里啊。”
刚才还夸奖刘泷的读书人,在听到他是佃户种地的孩子。
直接用尽全力开骂。
阿兰挺身而出:“你们不许骂我泷哥。”
“哪来的死丫头。”
“离我们远点,乡下来的土丫头,在这里都让我们觉得丢人。”
刘泷依旧一言不发。
林北以为他怕了,于是走到他跟前:“你还不离开这里,不知廉耻。”
“我告诉你,你就是一臭种地,你没资格站在这里。”
“真脏,臭气熏天,乌烟瘴气。”
他装模作样地捂住鼻子,假装闻到很臭的东西。
刘泷微微一笑:“你也不过如此。”
“什么?”
林北的自尊心被挑开了:“你说我什么?”
“我说你也不过如此。”
刘泷:“像这样的人我见得多了,以为有点学问便不知道天高地远,实际上胸无半点墨水。”
“离我远点谢谢。”
随后他转身看向围观的读书人:“还有你们这群人。”
“在这里夸夸其谈,自以为是,才吃了几年饱饭,就开始以为自己很高贵,很清高,你们有什么脸面在这里嫌弃农村人。”
“农村人怎么着你们了,你们吃的粮食不都是农民种的,吃奶还骂娘,你们才是真正的狼心狗肺。”
“今天我想用一首农民的诗告诉你们,都给我把耳朵竖起来。”
他铿锵有力:【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就是我们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