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剑斩云梦 作品
第十八章 在河北的田野上种豆子
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六月的炎炎夏日,是夏播农忙的季节,也一年中农事的关键时候。
每当立夏到来之时,从洛阳朝廷到地方州郡,乃至于县乡,都会祭祀日神,也就是南方赤帝。祭祀的目的,是祈求阳光普照、万物繁茂、农田丰收。而这首传唱的祭祀神歌,也有一个更有名的名字,叫做《朱明》。后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所以取“明”为国号,就是来源于此。
“朱明盛长,甫与万物。桐生茂豫,靡有所诎。敷华就实,既阜既昌。登成甫田,百鬼迪尝。广大建祀,肃雍不忘。神若宥之,传世无疆~~”
乡民在田地间忙碌,田歌在夏日下回荡。既有这种古老晦涩、难以理解的祭祀神歌,也有更加通俗易懂,指导农业生产的农歌。在识字率低下的时代,歌谣就是乡野间传承知识经验的唯一载体,是属于农民的“文化”。
在巨鹿家乡的田野上,张承负带着童子们,哼着农歌,扶着耕牛,在田间地头播种着豆子。种地从不是什么轻松的活,但却是一种充满希望的忙碌。
“春分开地早,选豆须干好。牛行犁直过,耙平莫高皱。
点种三五粒,莫贪深与薄。隔行三尺许,行里留双脚。”
种豆又叫“种菽”,要选上好的大小豆种。大豆就是黄豆,小豆则是赤豆,算是红豆中的一种。至于黑豆,此时品种还没成熟,要到南北朝才会渐渐传开。
眼下的六月早已不是春分,而是已经小暑。麦-豆套种就是如此安排,在麦收之后于原麦田套种小豆,利用麦茬地的余墒再获一季豆粮。这种“小暑后种豆”的做法,好处显而易见,那就是一年收两次,粮食产量高嘛!
虽然种豆的季节不同,但农歌中的道理还是一样。同样,在冀州的民间,还有另一句简单的农谚,讲述夏麦后的夏豆种子。
“夏至豆,拔了头;立秋豆,结疙瘩…”
“哞!哞!”
黄牛发出低沉的哞叫,似乎是童子们太矮,扶它的位置不对,碰到了柔软的腹部。
“好牛儿!乖乖耕地…稳一点,慢慢走,把地耕深些…直着走,不要斜!”
张承负贴近牛耳念叨,摸了摸老牛的头,安抚了一会,老牛才继续耕地起来。这头老牛的身后,用挂着一根长柄的木犁,随着牛的走动,能把底层的土给翻出来。所谓木犁,就是以木质犁架为主、装配铁制犁头和犁壁的传统犁。而根据单牛还是双牛,木犁形制也会有所不同。
冀州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非常适合畜力犁耕。这种犁耕,是实实在在,能够带来农田收成增加的。有时增产的幅度,对比起没深耕过的田地,甚至能达到两成!
像是此时世家大族的庄园,他们拥有的牛较多,通常会用“二牛抬杠”式的双牛犁耕,就像汉墓壁画中出土的那样。两头健牛并驾,用横木轭套在牛肩,共同拉动一架犁,农夫在后面扶犁耕田,就能轻松许多。有了足够的牛力,就可以深耕硬土,把更底层的肥土翻到表面,增加地力。深耕也能把地下埋藏的虫卵暴露出来,用阳光晒死,减少虫害。
当只有一头牛的时候,就只能用眼下的单牛犁。这犁有着长直犁杆和垂直插入横木的犁枷,看着很是简单,但操作起来要自己控制方向,其实比双牛犁要繁琐。
普通的小户之家,亲戚几十口,通常才能凑出一头牛来。而绝大多数的贫民农户,甚至连一头牛也没有。当没有牛的情况下,就得用人力来耕田,出更多的力气,也耕不了太深。
这当然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百姓都知道牛耕的好处,但实在是买不起牛。耕牛这种生产资料,在《九章算术》里出现的价格,是“用牛二,直五千”,一头得2500枚铜钱才行。而此时一斛粮食不过数十钱,一头牛算成粮食,通常得60斛以上。普通的平民百姓,又哪里攒的下这么多钱来呢?
而稍微富裕一些的农户,哪怕有耕牛,遇到灾荒,存粮不够,也同样熬不住。他们只得折价把牛卖了,去买大户们高价的粮食熬过去。就像这几年的灾害时,乡间大量增加的破产农户一样。在天灾人祸之下,大河两岸的数百万的农民百姓,正在急剧的走向赤贫。与之相对的,大汉的世家大族与豪强们,却在灾年飞速的壮大,吃着平民的血与肉。
“日神昭昭,耕田耕田…耕牛才是农耕最重要的助力!一头牛能出的力气,能顶三五个丁壮。而它吃草就能活,每天还能拉出四五十斤的牛粪。牛粪能晒干了当燃料用,也能堆肥后肥田…”
张承负一边耕着地,一边对周围的童子们讲着。耕牛有限,庄子里一共才十几头。年纪大些的少年,就只能自己拖着犁挖,晒红的脸上累出层层的汗。而小些的童子则在后面跟着,在犁出的田垄间低头“穴播”。
此时田间播种的方式,既有穴播、条播等精播方法,也有散播法。而散播通常是对麦、稻这种谷粒小的作物,也是世家大族田地众多时才会用。像是眼下种的豆种较大且宝贵,普通百姓必然要精细点播的。
就像农歌中唱的那样,“点种三五粒,隔行三尺许”。前面的少年扶着耕牛,后面忙碌的童子们三尺一行,在犁出的每行浅沟中隔着点穴。每穴种三到五粒豆子,再以脚抹土或用耱盖土。耱是一种类似大木梳或板的农具,用于碎土和镇压土壤保墒,也就是帮着弄出田垄的。
这种边犁边播的作业提高了效率,也确保种子均匀下地。而在播种之前,豆种要先浸泡一夜,才能更好的发芽。
“都靠近些,听我说…你们点穴时,得记住这句话,‘种大小豆,美田欲稀,薄田欲稠。’”
“张师,这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说,肥沃的土地大豆种得稀疏些,贫瘠的土地大豆种得密集些。”
“啊?为啥会这样?”
闻言,张承负笑了笑,拉住慢走的老牛,掀起衣服擦了擦满头的汗。这个动作有些不符合儒家传统中老师教导的形象,但在田野地头的环境下,却又非常的契合。他笑着指了指地上的豆穴,耐心解释道。
“在肥沃的土地上,豆子能长得又高又大。种得稀疏些,可争取其多分枝而增产。在贫瘠的土地上,豆子就又矮又小。豆种得密集些,可依靠较多的植株保障丰收。稀种是为了增加单株的产出,密种则是为了增加数量…”
“嗯,这是一个很好的术算题!让我好好想想,回去出几道题给你们做,顺便在加上计算田亩面积的题目!”
“啊!术算题?能不能不做…”
听到术算题,童子面面相觑,许多都面露难色。对他们来说,最难的就是术算题了。只有一小部分聪慧的,眼中才显出期待。只是,当术算和真实的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就有了生活中应用指导的价值。童子们也都明白,学这些东西,是真真切切,能够用得上的。在讲通了这一点后,童子们便低下头,继续认真的耕种起来。
“呼!终于耕完这一亩了。若是有耧车,这耕种时花费的力气,就至少能省上一半!”
“张师,什么是耧车?”
“就是省力气的,能够借助牛力,自己播种的农具!”
“那要是没有牛,耧车还有用吗?”
“...嗯,也有一点吧!”
张承负摇了摇头,轻叹一声,去下一亩地继续播种。在整个庄子里,以及平日的下乡传道中,他从没见过实打实的耧车。他只是从大师兄马元义的口中,听闻世家大族的庄园里有这种“新式农具”。
在这个时代,确实已经发明出了耧车,也就是三足的播种器。耧车可以安在犁后面,由牛拉动同时开沟下种和覆土,这就大大减少了农民的操作,无需自己低头挖种了。
很显然,这种农业技术的突破,要么还未曾改进成熟、成本太高,要么就是世家大族们敝帚自珍,不愿意把“核心技术”传播出去。而更可能的,是两者兼有。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总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当两晋可怕的兵灾席卷华夏大地,北方的农业生产力还要骤然衰退,各种农业技术失传、水利设施破坏,亩产比东汉某年时至少削上三、四成。这种农业生产的急剧衰退,伴随着小冰河时的寒冷,永久降低了中原地区的人口承载上限,把北方人口削去了一半多!
那时候,整个北方都看不到麦豆轮作,全是一季粟米或是豆子。而要到隋唐大一统时,北方才能恢复到汉末的生产力水平,并且再次向上攀升,迎来新一轮北方的大繁荣期!
日升日中,日斜日落。张承负与童子们的汗水,就这样落在河北冀州的田野上,伴着那些种下的豆子。他们只是在晌午的时候,去树荫下歇息了一个时辰,算了两道术算题。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清歌时起时落,就像安宁悠然的牛叫。等张承负种完两亩地,回头看去,夕阳已经西斜,到了该吃晚饭的时候了。他又一次用衣服擦了汗,脸上的汗水晒出点点咸痕,隐约有些疼,也可能是太阳晒得。他看向一众童子,都被太阳晒得脸色发红,完全是农民子弟的模样。他笑着问道。
“怎么样?种地苦吗?”
“不苦!张师,我六岁就帮家里种地了!现在都十三了…”
“我五岁就下地帮忙了!”
“我..四岁…呃…四岁在看桑蚕,给它们喂叶子!蚕能吐丝,官府派出的税吏收,能抵好些算钱!…”
童子们争相回答,这种田间的辛苦,是他们所熟悉的,也是无数底层农民一辈子都在做的。习惯了农活的人,并不觉得农活有多苦。而真正苦的时候,是当官府的税吏下来,既要收取田租,又要索要算钱,还要苛捐杂税的时候!
这其中,尤其以索要的“算钱”最为可怕。因为,乡间的农户,严重缺少获得铜钱的机会。每年收算钱的时候,整个乡里的粮食都会跌价。拥有铜钱的商人与大户,会尽可能的压低粮价,来从卖粮换钱的农户手中,多盘剥一道。而农户们也不得不贱卖谷物,否则交不上“算钱”,官府的处罚会更为可怖。税吏们借着由头发挥的话,农户轻则卖牛卖地,重则家破人亡…
“嗯,是啊!种地不苦,这是在播种希望。有了希望,日子又怎么会苦呢?而真正的苦,是自己辛苦种下的希望,被强行夺走!帝力于我何有哉?不过是千百年前的美好想象罢了…”
张承负笑着摇头,不再提这些。他把黄牛系在树下,看着金色的晚霞,唱起种豆农歌的剩下几段,就像展望着几个月后的丰收。
“雨后苗初出,先锄一遍草。若遇干风起,锄头趁早到。
两月苗如掌,锄根培得牢。三月藤渐壮,须防露水涝。”
这是出苗之后的忙碌,锄草是非常累的苦活,杂草是怎么除都除不尽的。而每次锄后培土,才可以防止倒伏。若是降雨太多,还要尽量排水,防止低洼处涝淹。当然,在眼下旱灾频繁的冀州,这却是求之不得的烦恼了。
“花开蝴蝶绕,结荚手勿搅。若见虫咬叶,掐去莫迟了。
四月鞘已满,五月日头少。豆干响粒动,是时收回了。”
等豆子长成开花,蝴蝶翩翩而来,就会是田野间最美丽的风景。各种害虫也会冒出来,都得靠农民用手除去。再等种下四个多月后,豆子收获的时节到了,天空飞的雀鸟,地里钻的老鼠,都会闻着香味赶来。
豆子其实还好些,豆粒太大,又有豆荚包裹,一般的鸟不会吃。而麦子长成后的麦香,引来的鸟群,才是乌压压的一片。要尽可能的留住收获,农民就要守在田边地头睡,忍着蚊虫叮咬,不时地驱赶鸟兽才行。而豆子长得更久些,直到豆苗完全枯死,便能再多一点收获。田间的收成,都是这样一点点攒出来的。
“割藤掸土灰,打场勤翻搅。一筛一簸净,装囤防鼠咬。
豆剩好留种,明年再重造。世代种菽人,粒粒凭辛劳。”
斜阳下,张承负嘴角带笑,童子们笑声清亮。老牛沉声哞叫,蝉声也欢快悦耳。一曲农歌唱尽,最后的最后,就是淳朴的祝愿。愿田地丰收,豆谷满仓~~
每当立夏到来之时,从洛阳朝廷到地方州郡,乃至于县乡,都会祭祀日神,也就是南方赤帝。祭祀的目的,是祈求阳光普照、万物繁茂、农田丰收。而这首传唱的祭祀神歌,也有一个更有名的名字,叫做《朱明》。后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所以取“明”为国号,就是来源于此。
“朱明盛长,甫与万物。桐生茂豫,靡有所诎。敷华就实,既阜既昌。登成甫田,百鬼迪尝。广大建祀,肃雍不忘。神若宥之,传世无疆~~”
乡民在田地间忙碌,田歌在夏日下回荡。既有这种古老晦涩、难以理解的祭祀神歌,也有更加通俗易懂,指导农业生产的农歌。在识字率低下的时代,歌谣就是乡野间传承知识经验的唯一载体,是属于农民的“文化”。
在巨鹿家乡的田野上,张承负带着童子们,哼着农歌,扶着耕牛,在田间地头播种着豆子。种地从不是什么轻松的活,但却是一种充满希望的忙碌。
“春分开地早,选豆须干好。牛行犁直过,耙平莫高皱。
点种三五粒,莫贪深与薄。隔行三尺许,行里留双脚。”
种豆又叫“种菽”,要选上好的大小豆种。大豆就是黄豆,小豆则是赤豆,算是红豆中的一种。至于黑豆,此时品种还没成熟,要到南北朝才会渐渐传开。
眼下的六月早已不是春分,而是已经小暑。麦-豆套种就是如此安排,在麦收之后于原麦田套种小豆,利用麦茬地的余墒再获一季豆粮。这种“小暑后种豆”的做法,好处显而易见,那就是一年收两次,粮食产量高嘛!
虽然种豆的季节不同,但农歌中的道理还是一样。同样,在冀州的民间,还有另一句简单的农谚,讲述夏麦后的夏豆种子。
“夏至豆,拔了头;立秋豆,结疙瘩…”
“哞!哞!”
黄牛发出低沉的哞叫,似乎是童子们太矮,扶它的位置不对,碰到了柔软的腹部。
“好牛儿!乖乖耕地…稳一点,慢慢走,把地耕深些…直着走,不要斜!”
张承负贴近牛耳念叨,摸了摸老牛的头,安抚了一会,老牛才继续耕地起来。这头老牛的身后,用挂着一根长柄的木犁,随着牛的走动,能把底层的土给翻出来。所谓木犁,就是以木质犁架为主、装配铁制犁头和犁壁的传统犁。而根据单牛还是双牛,木犁形制也会有所不同。
冀州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非常适合畜力犁耕。这种犁耕,是实实在在,能够带来农田收成增加的。有时增产的幅度,对比起没深耕过的田地,甚至能达到两成!
像是此时世家大族的庄园,他们拥有的牛较多,通常会用“二牛抬杠”式的双牛犁耕,就像汉墓壁画中出土的那样。两头健牛并驾,用横木轭套在牛肩,共同拉动一架犁,农夫在后面扶犁耕田,就能轻松许多。有了足够的牛力,就可以深耕硬土,把更底层的肥土翻到表面,增加地力。深耕也能把地下埋藏的虫卵暴露出来,用阳光晒死,减少虫害。
当只有一头牛的时候,就只能用眼下的单牛犁。这犁有着长直犁杆和垂直插入横木的犁枷,看着很是简单,但操作起来要自己控制方向,其实比双牛犁要繁琐。
普通的小户之家,亲戚几十口,通常才能凑出一头牛来。而绝大多数的贫民农户,甚至连一头牛也没有。当没有牛的情况下,就得用人力来耕田,出更多的力气,也耕不了太深。
这当然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百姓都知道牛耕的好处,但实在是买不起牛。耕牛这种生产资料,在《九章算术》里出现的价格,是“用牛二,直五千”,一头得2500枚铜钱才行。而此时一斛粮食不过数十钱,一头牛算成粮食,通常得60斛以上。普通的平民百姓,又哪里攒的下这么多钱来呢?
而稍微富裕一些的农户,哪怕有耕牛,遇到灾荒,存粮不够,也同样熬不住。他们只得折价把牛卖了,去买大户们高价的粮食熬过去。就像这几年的灾害时,乡间大量增加的破产农户一样。在天灾人祸之下,大河两岸的数百万的农民百姓,正在急剧的走向赤贫。与之相对的,大汉的世家大族与豪强们,却在灾年飞速的壮大,吃着平民的血与肉。
“日神昭昭,耕田耕田…耕牛才是农耕最重要的助力!一头牛能出的力气,能顶三五个丁壮。而它吃草就能活,每天还能拉出四五十斤的牛粪。牛粪能晒干了当燃料用,也能堆肥后肥田…”
张承负一边耕着地,一边对周围的童子们讲着。耕牛有限,庄子里一共才十几头。年纪大些的少年,就只能自己拖着犁挖,晒红的脸上累出层层的汗。而小些的童子则在后面跟着,在犁出的田垄间低头“穴播”。
此时田间播种的方式,既有穴播、条播等精播方法,也有散播法。而散播通常是对麦、稻这种谷粒小的作物,也是世家大族田地众多时才会用。像是眼下种的豆种较大且宝贵,普通百姓必然要精细点播的。
就像农歌中唱的那样,“点种三五粒,隔行三尺许”。前面的少年扶着耕牛,后面忙碌的童子们三尺一行,在犁出的每行浅沟中隔着点穴。每穴种三到五粒豆子,再以脚抹土或用耱盖土。耱是一种类似大木梳或板的农具,用于碎土和镇压土壤保墒,也就是帮着弄出田垄的。
这种边犁边播的作业提高了效率,也确保种子均匀下地。而在播种之前,豆种要先浸泡一夜,才能更好的发芽。
“都靠近些,听我说…你们点穴时,得记住这句话,‘种大小豆,美田欲稀,薄田欲稠。’”
“张师,这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说,肥沃的土地大豆种得稀疏些,贫瘠的土地大豆种得密集些。”
“啊?为啥会这样?”
闻言,张承负笑了笑,拉住慢走的老牛,掀起衣服擦了擦满头的汗。这个动作有些不符合儒家传统中老师教导的形象,但在田野地头的环境下,却又非常的契合。他笑着指了指地上的豆穴,耐心解释道。
“在肥沃的土地上,豆子能长得又高又大。种得稀疏些,可争取其多分枝而增产。在贫瘠的土地上,豆子就又矮又小。豆种得密集些,可依靠较多的植株保障丰收。稀种是为了增加单株的产出,密种则是为了增加数量…”
“嗯,这是一个很好的术算题!让我好好想想,回去出几道题给你们做,顺便在加上计算田亩面积的题目!”
“啊!术算题?能不能不做…”
听到术算题,童子面面相觑,许多都面露难色。对他们来说,最难的就是术算题了。只有一小部分聪慧的,眼中才显出期待。只是,当术算和真实的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就有了生活中应用指导的价值。童子们也都明白,学这些东西,是真真切切,能够用得上的。在讲通了这一点后,童子们便低下头,继续认真的耕种起来。
“呼!终于耕完这一亩了。若是有耧车,这耕种时花费的力气,就至少能省上一半!”
“张师,什么是耧车?”
“就是省力气的,能够借助牛力,自己播种的农具!”
“那要是没有牛,耧车还有用吗?”
“...嗯,也有一点吧!”
张承负摇了摇头,轻叹一声,去下一亩地继续播种。在整个庄子里,以及平日的下乡传道中,他从没见过实打实的耧车。他只是从大师兄马元义的口中,听闻世家大族的庄园里有这种“新式农具”。
在这个时代,确实已经发明出了耧车,也就是三足的播种器。耧车可以安在犁后面,由牛拉动同时开沟下种和覆土,这就大大减少了农民的操作,无需自己低头挖种了。
很显然,这种农业技术的突破,要么还未曾改进成熟、成本太高,要么就是世家大族们敝帚自珍,不愿意把“核心技术”传播出去。而更可能的,是两者兼有。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总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当两晋可怕的兵灾席卷华夏大地,北方的农业生产力还要骤然衰退,各种农业技术失传、水利设施破坏,亩产比东汉某年时至少削上三、四成。这种农业生产的急剧衰退,伴随着小冰河时的寒冷,永久降低了中原地区的人口承载上限,把北方人口削去了一半多!
那时候,整个北方都看不到麦豆轮作,全是一季粟米或是豆子。而要到隋唐大一统时,北方才能恢复到汉末的生产力水平,并且再次向上攀升,迎来新一轮北方的大繁荣期!
日升日中,日斜日落。张承负与童子们的汗水,就这样落在河北冀州的田野上,伴着那些种下的豆子。他们只是在晌午的时候,去树荫下歇息了一个时辰,算了两道术算题。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清歌时起时落,就像安宁悠然的牛叫。等张承负种完两亩地,回头看去,夕阳已经西斜,到了该吃晚饭的时候了。他又一次用衣服擦了汗,脸上的汗水晒出点点咸痕,隐约有些疼,也可能是太阳晒得。他看向一众童子,都被太阳晒得脸色发红,完全是农民子弟的模样。他笑着问道。
“怎么样?种地苦吗?”
“不苦!张师,我六岁就帮家里种地了!现在都十三了…”
“我五岁就下地帮忙了!”
“我..四岁…呃…四岁在看桑蚕,给它们喂叶子!蚕能吐丝,官府派出的税吏收,能抵好些算钱!…”
童子们争相回答,这种田间的辛苦,是他们所熟悉的,也是无数底层农民一辈子都在做的。习惯了农活的人,并不觉得农活有多苦。而真正苦的时候,是当官府的税吏下来,既要收取田租,又要索要算钱,还要苛捐杂税的时候!
这其中,尤其以索要的“算钱”最为可怕。因为,乡间的农户,严重缺少获得铜钱的机会。每年收算钱的时候,整个乡里的粮食都会跌价。拥有铜钱的商人与大户,会尽可能的压低粮价,来从卖粮换钱的农户手中,多盘剥一道。而农户们也不得不贱卖谷物,否则交不上“算钱”,官府的处罚会更为可怖。税吏们借着由头发挥的话,农户轻则卖牛卖地,重则家破人亡…
“嗯,是啊!种地不苦,这是在播种希望。有了希望,日子又怎么会苦呢?而真正的苦,是自己辛苦种下的希望,被强行夺走!帝力于我何有哉?不过是千百年前的美好想象罢了…”
张承负笑着摇头,不再提这些。他把黄牛系在树下,看着金色的晚霞,唱起种豆农歌的剩下几段,就像展望着几个月后的丰收。
“雨后苗初出,先锄一遍草。若遇干风起,锄头趁早到。
两月苗如掌,锄根培得牢。三月藤渐壮,须防露水涝。”
这是出苗之后的忙碌,锄草是非常累的苦活,杂草是怎么除都除不尽的。而每次锄后培土,才可以防止倒伏。若是降雨太多,还要尽量排水,防止低洼处涝淹。当然,在眼下旱灾频繁的冀州,这却是求之不得的烦恼了。
“花开蝴蝶绕,结荚手勿搅。若见虫咬叶,掐去莫迟了。
四月鞘已满,五月日头少。豆干响粒动,是时收回了。”
等豆子长成开花,蝴蝶翩翩而来,就会是田野间最美丽的风景。各种害虫也会冒出来,都得靠农民用手除去。再等种下四个多月后,豆子收获的时节到了,天空飞的雀鸟,地里钻的老鼠,都会闻着香味赶来。
豆子其实还好些,豆粒太大,又有豆荚包裹,一般的鸟不会吃。而麦子长成后的麦香,引来的鸟群,才是乌压压的一片。要尽可能的留住收获,农民就要守在田边地头睡,忍着蚊虫叮咬,不时地驱赶鸟兽才行。而豆子长得更久些,直到豆苗完全枯死,便能再多一点收获。田间的收成,都是这样一点点攒出来的。
“割藤掸土灰,打场勤翻搅。一筛一簸净,装囤防鼠咬。
豆剩好留种,明年再重造。世代种菽人,粒粒凭辛劳。”
斜阳下,张承负嘴角带笑,童子们笑声清亮。老牛沉声哞叫,蝉声也欢快悦耳。一曲农歌唱尽,最后的最后,就是淳朴的祝愿。愿田地丰收,豆谷满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