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剑斩云梦 作品

第十二章 为大汉掘墓

夏至已至,天气一日热过一日。树上的蝉声躁了,树下的坟丘都冒了出草。大疫带走的尸骨,用最后的养分,孕育出微弱的新芽。活下来的人,则顽强的活着,为了活着而活。

眼下,已经到了收割夏麦、播种夏豆的农忙时候。天齐庙外,早就不再有新的灾民出现。但依然还有三千多百姓,迟迟不愿离去。他们像是见到火光的飞蛾,碰撞在灯做的纸罩外,不断停留着,徘徊着,就像在等待着什么一样。

张承负看着这些从灾疫中活下来的百姓,看到他们脸上的留恋与哀伤、恐惧与迷茫。他觉得,这些百姓迫切的需要着什么。但需要什么呢?

“黄天在上!他们需要承诺。一个过太平日子的承诺。”

这是大师兄马元义的回答。大师兄的脸上带着同情。

“他们需要粮食。吃饭和播种都需要粮食。”

这是二师兄唐周的回答。二师兄的脸上满是务实。

“他们需要鬼神。只有信仰些什么,这苦日子才能过下去。”

这是四师兄潘靖之的回答。四师兄总是神神鬼鬼。

“他们需要希望。大灾离难,家破人亡。总要有个奔头,缓一缓心里的苦。”

这是五师兄谢初的回答。五师兄见惯了人心,和四师兄像又不像。

“他们需要领头人。只有人带着他们,他们回去才不会被豪强欺负,夺了田地!”

这是六师兄伍登的回答。六师兄斩钉截铁,手上还挥着打铁的锤子。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有人知道。”

七师兄高道奴很是纯粹。他看着发怔的张承负,用力拍了拍肩膀。

“你去问师父呗!师父他肯定知道!我们按他老人家说的去做,一定没错!”

于是,张承负又去求见大贤良师张角。在低矮的屋子里,张角放下手中的符笔。他静静的看了最小的弟子一会,这才道。

“死了这么多人,世道这么苦…百姓需要一场大型的葬礼。”

“葬礼?”

“对!大型的巫葬。要在坟丘上设道场,建坛设幡,周围画上符印,场地要大一些。嗯,得借用一下你的童子营地…噢!还有,这是《招魂安灵歌》,可以让童子们到时候领唱,毕竟他们也有亲人埋在那。对,是安魂祭祀歌的调子,这里只是改了改词。”

说着,张角从案几上,取下几张早已写好的黄纸,递给张承负。

“准备一下吧!五天后,就在坟丘周围举行大葬!”

“是!老师!”

五日后,招魂的黄幡,伫立在连绵的坟丘上。太平道徒们用石头砌了祭坛的底座,垒了坛顶,坛下又围了火塘。然后,草灰与朱砂画的镇魂符,密密麻麻垂挂在周围的树上,就像垂下的死者的眼。这么说也不算错,因为在树下的坟中,确实掩埋着数以千计的尸体,让树下的蚁穴都连成了片。

“符是眼,蚁是身,树干寄着魂…这就是死后的命!…”

五师兄谢初幽幽叹息,四师兄潘靖之赞同点头。两汉的巫俗从上古传承至今,早已深深融刻在人们的心中,融入了死后的葬礼上。

“承负,来!你选一个兽面戴上。”

闻言,张承负走上前来,从大师兄马元义的手中,挑了一张黑犬的兽面具,正好能遮盖全脸,只露出一双黑眸。

上古的巫者举行祭礼,是必然要戴面具的。葬礼祭典中常见的面具,是虎、鹿、犬的木头兽面,相当于引导魂魄的鬼使。而兽面又有赤红与漆黑两色,象征阳气或威灵。

等张承负戴好面具一看,只见周围的师兄们,都变成了红虎、黑虎、红鹿、黑鹿,还画着夸张的笑与哭。而一只“红鹿”笑着开口,却是五师兄谢初拉长的巫调。

“小师弟,之前学的巫鬼步没忘吧?记好了,一脚实一脚虚,一步缓慢低沉,一步轻掠地面。似飘非飘,似立非立,身躯扭转,手足带铃舞动…嗯,这次不用‘驱鬼’,两只手就‘招魂’、‘送魂’两个动作!”

“红鹿”一边说着,一边熟练的跳起巫祭的鬼步。刚跳了几下,另一只“红虎”拉住了他。“红虎”伸出手,指了指招魂幡下面,不带面具、只是系着黄巾的大贤良师,沉声道。

“师父要开坛了!我们去上前准备。”

“是!大师兄。”

弟子七人分列向前,围着坟丘上的祭坛,站成了一圈。从坟丘的高处往下望,只见三千多百姓乌压压的,都期待的聚集在丘陵下。而八百太平道徒,分站在百姓们两边,也一齐往上望。至于五百童子们,则十人一队,沿着丘陵站好,在安静等待。

所有人都安静的等待着,一双双眼睛的目光,都汇聚在大贤良师的身上。大贤良师张角额头点着朱砂,头上戴着黄巾,身上披着黄色的麻衣,一手拄着九节的竹杖,一手举着燃烧的火把。

黄昏的夕阳斜斜而去,照着他悲悯的脸,像是染上了一层血。他就这样静静伫立了许久,直到暮间风起,才踏出了第一步禹步,哀哀唱到。

“魂兮归来,魄兮莫远!…”

“魂兮归来!!”

听到张角的起唱,张承负也用清亮的声音,唱出拉长的巫调应和。而后,七名弟子同时戴着兽面,围绕着祭祀的祭坛,跳起巫俗的鬼步。

叮铃铃的铜铃声,就从他们的手腕、足腕上响起。巫者踏出虚步,便是身形如魂。上下魂铃乱响,只见风沙微动。紧接着,又是张角低沉的召唤。

“魂兮归来,莫迷远乡!”

“魂兮归来!!”

一众弟子们再次应和,步伐越发急促,铜铃叮叮连响。

“魂兮归来,莫恋寒塘!”

“魂兮归来!!”

这一次,众多童子们举起双手,稚嫩的呼喊着。

“魂兮归来,风急路长,莫逐枯桑!”

“魂兮归来,幡在高张,铃在叮当!”

“魂兮归来!!”

急促的呼唤声声动人,山丘下,太平道的门徒们也同样举起双手,对着黄昏的天空呐喊。而后,数以千计的百姓们,终于忍耐不住,举手呼喊起死去的亲人。

“魂兮归来,勿畏阴风。”

“魂兮归来,勿恐鬼吏。”

“魂兮归来,吾以太平,开黄天之门!”

招魂喊出七次,禹步踏出七星。直到最后一声开门的召唤,大贤良师张角才举起手中的火把,哗的一声点燃祭坛下的火塘。青烟燃起,纷飞的火屑像是魂灵的虚影,死去的人们似乎从坟丘下苏醒,从满树的符纸睁眼,看向别离的亲人与世间!

“魂兮归来,莫向远方。风寒路险,鬼哭山荒。

魂兮归来,莫恋旧乡,太平大道,引汝安藏。”

大贤良师的喊声忽然缥缈,就像要飘去黄昏的分界。而听到这《招魂安灵歌》,五百童子们也齐声清唱,与死去的爹娘、爷奶或是其他亲长们说话。

“来兮归兮,与我同坐,粟饭一盂,井水一瓢。

灶有炊烟,田有新粮,黄天开路,太平安康…”

这是温暖的描述,描述死后黄天太平的世界。无论死去的人能否听到,活着的人会燃起一份渺茫的希望,获得来之不易的安抚。

“粟饭一盂,井水一瓢。灶有炊烟,田有新粮…太平安康!”

这一刻,童子的歌声遥遥飘远,丘下的百姓痴痴聆听。直到反复三遍唱罢,大贤良师的呐喊,才再次响起,带着对大汉朝廷的痛斥,也带着发自内心的愤怒,唤醒数以千计的百姓。

“汉气已灭,青龙断光,官贼夺食,豪强焚乡。

汝死非命,冤气冲霄,黄天将立,人鬼共亡!”

大贤良师疾声高唱,先是巫鬼的古调,接着是通俗的乡言,要让所有百姓都能听懂。

“魂魄开了口!他们是冤死的!死于官贼,死于豪强,死于有罪的苍天!”

“朝廷的皇帝无道!卖官鬻爵,盘剥百姓,却不拿出分毫,赈济天下的苍生!”

“大汉的气数尽了!地震山崩,水旱蝗虫,日食大疫,这都是老天对应的天象!”

“天命已经变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炎汉的火德将衰,黄天的土德当兴!”

“土德代火德,黄天代青汉!旧的天数已尽,新的天时已到!…”

这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宣告,让七位弟子祭舞越发激烈,让八百门徒举着双手呐喊,让三千百姓伏跪在地,尽数呼唤起“黄天”!

而在这祭礼的中心,张承负一边急促祭舞,一边看着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哪怕是三位出身士族、小吏的师兄,都一样虔信到癫狂。这一刻,他的心中满是震撼,对汉室必然注定的灭亡,深信不疑!

“天象证明气数,失德失去天命。土德代火德,黄天代青汉!…”

“这种谶纬预言般的口号,若是由太平道的大贤良师喊出,就此流传天下…那么,大汉的人心丧尽,就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对汉室的合法性,发动了最为致命的一击啊!”

两汉承接先秦上古,以五德始终的天命,作为汉室统治合法性的源泉。而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眼中,“天命”的象征,就是“天象”与“谶纬”。所以,天命的更替,也必然是通过“天象谶纬”来实现!

当大贤良师在冀州巨鹿,用自己一生的性命与威望,喊出“五德更替、天命更迭”的“谶纬”…那它的影响力,绝不仅仅在于底层的百姓,更会在中层识字的豪强官吏间流传,甚至传到上层研究天象的世家大族与藩王心中!

这样的符合天象的“谶纬”,不仅底层茫茫的百姓会相信,高高在上的世家大族和豪强,同样也会相信!而这,就是对大汉统治来说,最为可怕的事情。

人心所向,大厦筑起。人心所背,帝国崩塌。汉室的武德尚未衰微,但人心却先武力一步,早已丧尽了。

仅仅在黄巾起义数年后,党人王芬就敢图谋废帝,废一位在帝位上呆了二十年、正当壮年的皇帝!而当董卓入京,一个区区的中郎将,就敢妄行废立之事,还图谋成功了!这些人心中所想、所信、所凭借的依据,与其他人心中的相同,其实并无其他,就是这天象与谶纬,就是太平道喊出的“天命更替”而已!

“数十万黄巾的血,只是让这一句谶纬流传天下,让所有人都听到了耳中…而此时,这一句大贤良师喊出的谶纬,便是对汉室合法性最彻底的打击,是给汉室掘墓,挖断树根的那一铲!…”

想到这,张承负浑身震颤,巫铃纷响。他跳起的祭舞越发如鬼似幻,就像踏过了华夏数千年的沧桑,见证了人间的兴亡苦难。

“天道代序,五德更兴;黄天代青汉,太平应而至。这就是注定的天命!天命不可违,天数必然至…”

“魂兮归来!太平道告汝冤屈!魂兮归去!太平道引汝归路!…魂兮归去!太平道引汝等入黄天!…”

祭坛上的大贤良师伫立着,吟唱着,把一张张写满宣告的符纸,燃烧告祭给死去的灾民,告祭给冥冥的黄天。他在告诉所有的人,所有活着的,或者死去的人,告诉他们“汉室将亡”。而后,这就会成为流传的“谶纬”,成为注定的“天数”,更成为倾倒的“人心”!

祭祀的歌声苍凉茫茫,从坟丘响彻巨鹿的原野。当“招魂”、“对谈”与“告祭”结束,最后的“安魂”就随之而至。

祭坛上,大贤良师再次声音低缓,山丘上的童子们也唱出最后的祭曲,送归来的魂魄,去往安宁的黄天。

“魂归太平,魄归黄天,不入孤冢,不堕鬼门。

黄天在上,太平在人,与我同道,永得安宁!…”

“魂兮归去!无饥寒病死之苦,无官贼豪夺之害,入太平的黄天,永得死后的安宁!~~”

夕阳已经落去,夜色苍茫而至。三千乡民、八百门徒、五百童子,都围绕着长出荒草的坟丘,围绕着祭坛上的大贤良师与“巫者”们。所有人重复着最后的祝祷,说着说着,就声音哽咽,泣不成声。

“魂兮归去!无饥寒病死之苦,无官贼豪夺之害…”

“愿入太平黄天,永得安宁!~~”

“愿太平!~~”

歌声萦绕,回音绕坟丘不绝。数千百姓伏地痛哭,哭声哀哀,哭尽生民之苦。而当这一场祭礼的哀哭之后,他们的哀伤会深藏,迷茫将淡去。当恐惧知晓了原因,看清了前路,就会化作心底的愤怒。而愤怒所向,无非是以卑贱的蝼蚁蛾贼之躯,死中求活,为大汉掘墓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