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西旧事
涵西旧事
同多数人的印象不同,如今雄踞一方的涵西袁氏,没有多么高深莫测的出身,更没有如何显赫的家世背景。
新民军的下一代话事人——涵州督军少帅袁戟往上捣两倍,家里也是一片农民。
他的父亲,黎末平初的风云人物、新民军中的定海神针——袁文,在中平年间以武举入仕,成为了小渔村十里八乡‘最争气’的后生。
入京为官,那在乡邻们眼中那就是鲤鱼跃了龙门,是袁家祖坟上冒了青烟。
只是这其中的不易,却是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一个从小在渔村长大的青年,没有那么多的政治素养。
袁文简单的笃信这书上学过的忠义、军纪、国法。
信奉着天日昭昭,报应不爽。
然而这样的正直却使他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
不会阿谀奉承、不会投上官所好,只按规矩办事的袁文在巡防营六品都尉的位置上一干就是两年,身边青云直上的那些人与袁文像是处在两个世界。
可袁文不在乎,他所坚持的无外乎公理二字。
再后来,他渐渐明白,在皇城,这两个字可能不他是一个小小的都尉坚持的起的。
太子晋王相争,被无辜牵及的袁文朝夕之间身陷牢狱。
无妄之灾,豁然而至。甚至没有人真正在刻意针对他,他的命对那些大人们来说,不过蝼蚁。
囹圄之中,一间牢房之隔,家世煊赫的狱友也背着不小的案子。
这里是死牢,背负着杀头的重罪,但似乎从来不识‘愁’为何物的公侯之子毫不在意,一派从容。
刘晨辉喜欢和他闲聊,言语中挂怀的更最多的是家人的安危。
往后的岁月里,袁文渐渐知道,那时刘晨辉眼里比杀头还严肃的多的问题,是兄长的伤病。
刘晨辉听了他的故事,刘晨辉笑他‘木头’。
再后来,这个少年帮他洗罪,救他脱困。
“如今的官场就是一潭不见底的黑水,但哪怕是我,亦改变不了这个官场。但至少,我可以给你一片空间,让你按照本心做事。”
仍是囚服在身的青年一改平日的轻率嬉笑,郑重其事的问起:“我身边缺一个副手,要不要来?”
片刻沉默。
淡银袍服的校尉冲着尚在牢中的囚徒肃然俯下身,执礼抱拳。
“袁文不才,甘愿效命。”
那是袁文发迹的开端。
就如同那场乱世中的所有故事一样,这段故事有相救危难的知遇厚恩,有意气相投的无话不谈,有沙场杀伐的高潮跌起,有经年累积的相交相知。
也正如那场乱世中的所有故事一样,这样一段彼此付出,彼此包容,彼此成就的故事,有始无终。
刘晨辉最终停在了关州,在家族最需要他的时间留在了家族最需要他的地方,半生戎马的一代宿将此后再没问过这场纷乱中的生杀予夺。
而袁文加入了新民军,从来国难思良将,文武兼备的卓越能力,让他在新的环境中同样如鱼得水。
时代剧变,他们一度,站到了彼此的对立面。
可那些已经发生过的人和事,注定无从消磨,也无法改变。
无从抹去的记忆里,他们哭过、笑过、在绝望中歇斯底里,数不清的命悬一线。
袁文此生摆不脱,也从未尝试去摆脱身上刘晨辉的标签。
——‘连兄长都保护不了,还算什么弟弟。’
曾经被袁文一笑而过的一句话,被他原封不动的教给了自己的儿子。
军权极度危险,却又不容分散。
而老大从小无心军事,要从他手中接过这份权利的人是老二。
接过军权,如果袁戟别有心思,弹指之间就可以将兄弟置于死地。
袁文不想见到兄弟阋墙,他选择按照刘晨辉的价值观教育自己的儿子。
身旁的副官劝他,这样惯坏大公子。
袁文只是摇头。
他太清楚自己的儿子,更清楚刘晨辉的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