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雪一汀 作品

第34章 平安姑娘

第34章平安姑娘

◎变故频生,究竟是为何?◎

几息后,在这躁动中,掌柜在台子旁的天梯上出现,他笑着拱手:

“诸位,今日贵客盈门,小店不胜欣喜,特献上雅乐,供诸位赏玩。”

随着话音落下,台子上的白纱四面被人同时拽下,女子的身形逐渐清晰,众人齐齐看去。

坐在台子中间的是一个抱着琵琶的姑娘。

那姑娘穿了一身藕荷色华锦衫,墨色如云的发髻散在削肩上,露出一截纤细白嫩的颈项,如同一弯温柔皎洁的月,她眼睫低垂,一张脸莹白剔透,顾盼间有种出尘脱俗的美。

她一身素色,额间花钿是唯一的艳色。

身侧有一声疑惑的“是她?”倏然响起,声音太小,江遇宛还以为听错了,没有细究。

随着她轻轻颔首以礼,纤纤玉指落于弦上,清冷曲调响起。

音起之时,周围便静了下来,乃至相思桥之上的百姓也都停了下来,静静听着。

江遇宛微微撩起眉梢,觉得这乐音太过伤情,周围的女郎们更是眼睫颤颤,欲掉下泪来。

她弹的是《秋折赋》。

这曲子悲伤凄婉,令人听之心折。

是由前朝的武帝之妃荆熹夫人所作,传闻中武帝嗜战、喜杀伐,纵然战无不胜,可致国库亏空、百姓颠沛,朝中大臣皆无法,因武帝没立后,求至妃嫔之首荆熹夫人处。

荆熹夫人才艺出众,尤善琵琶,方以折花为例,袭至万民,作出了《秋折赋》,日日于宫中弹奏,然她并不受宠,武帝也不甚在意。

有人叹:“荆熹夫人弹了三年,风雨不停,直到一双手废了,才换来君主侧目。”

江遇宛看过去一眼,见说话的是长阳侯府三房嫡女,似乎叫作温潋。

江遇宛之所以认识她,实是因为这位姑娘坐在这相当局促,偏身旁的女郎们还一直点到她,直将这姑娘急的脸色通红。

更重要的一点是,温潋是原书中女主的劲敌,自她从苏州回京,女主“上京第一才女”的封号便受到诸多质疑。

原因无他,先说文采。

温潋的母亲是闻名苏州的才女,而她父亲温家三郎既得陛下赏识,如今能高坐三品侍中,亦是满腹经纶、才华横纵的,以此来看,这两位教出的女儿不说才高八斗,也是钟灵毓秀。再者她师从于苏州名儒周鄯,那是当代响当当的大家。温潋三岁背诵千字文,六岁熟读四书五经,七岁已能作诗,满身才名早从苏州传到了京城。

再说家世。

长阳侯府如今当家的是豫章大长公主,她是陛下的嫡亲姑母,辈分与禹州的宁王同样高。她与逝去的老长阳侯育三子一女,长子承爵,次子守在东境浮阳,战功赫赫,三子科举高中状元,外放到苏州已十年有余,现被陛下命为正三品门下侍中,前途无量。可以说这家是响当当的高门大户。

而宋文含毫无疑问被秒杀的彻底。

加之偌大长阳侯府唯有一位嫡姑娘,便是三房的温潋。

可见她会有多受追捧。

其时,更是被作为了太后属意的太子妃人选。

可惜了。

江遇宛想,太子不喜欢她。

而长阳侯府也会在这个年关,倾于一瞬。

簪缨世家,名门大族,看似风光无限,生死却都握在金銮殿之上,可悲可叹。

江遇宛揉了揉额心,撇过了视线,再度看向窗外台子上的姑娘。

......

随着最后一个音落下,一曲毕。

那姑娘将琵琶小心搁置,站了起来,终于擡起了脸,一张白生生的小脸,额间花钿皎洁,美得惊心动魄。

她脸上还带着弹奏时的悲伤,凄美的像似随风而散的碎雪。

“平安献丑了。”

嗓音轻柔,若春雪泠泠。

轻易便能使人溺在温柔乡里,为之神魂颠倒。

此时,掌柜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台子中,他脸上挂笑:

“小人先谢过诸位捧场。”

有男人放浪轻挑的声音响起:

——“掌柜的,五百两,可否与这位姑娘共度春宵?”

那姑娘颤颤巍巍的又低下了头,孱弱的肩好似还动了两下,可怜十分。

雅间内,穆晚颐轻斥了一声:“我呸,男人果然都是下贱坯子。”

她的声音不小,一圈的女郎们都听见了。

这话虽不好听,她们却觉得是真理,都在心里暗自点头。

秦如璇今日也来赴宴,不过她显然兴致不高,一直坐在角落里,听到这话倒是轻笑出声:

“听听,咱们穆家女郎竟也会说这市井话。”

穆晚颐眼皮都没掀。

见穆晚颐没有反应,秦如璇的气便升了上来,她猛地一拍桌子,冷笑道:“你......”

她的话头还没起便被打断,穆晚颐瞟她,挑眉:“不会说话就闭嘴,秦姐姐这张嘴得罪的人还少么。”

这说的便是前些日子宣平侯府寿宴上,秦如璇对江尔容口出不逊,反被谢家世子暗讽一番的事。

此事不仅令秦如璇在上京贵女圈中颜面扫地,家中人更是对她失望至极,宣平侯更提出让她去寺庙中青灯古佛了此一生,以全侯府颜面。

若非她姑母求情,只怕她如今已是到那荒山里思过去了!

秦如璇气焰再大,此时也歇了下去,只恨恨地看了穆晚颐和江遇宛一眼。

江遇宛、江尔容、好得很,好得很!

长公主宴上江遇宛小题大做在先,令她得罪了昌平君主,平白失了婚事。侯府寿宴上江尔容令她失了脸面在后,此过节不报,她必不姓秦!

那目光太过灼热,江遇宛不擡眼都知秦如璇在瞪她。

她没放在心里,淡定的喝了口茶。

而此时外面尚在喊价:

——“我出一千两!”

——“五千两!”

“......”

待到价已被喊至一万两,掌柜方笑着说:

“本店姑娘卖艺不卖身,若哪位贵客想听乐音了,平安姑娘在此静候。”

说罢又对着高楼窗户后的人影们,拱了拱手。

男子遗憾的轻叹音此起彼伏的响起。

待那两人退场,女郎们无甚看的,便又开始闲聊。

谢欢颜性子活,左右看了看,揭起话头:“今日不见宋家姐姐。”

一位绿衣女郎说:“她好似病了几日了。”

提起她,秦如璇的怒气少了些,心头升起幸灾乐祸来,她隐晦的瞟了眼温潋,难得的没说话。

此话一出,众人心里明了几分,揭过这桩事,说起了旁的事。

再说穆晚颐这边,她呛完秦如璇,正是心情大好之际,见江遇宛神色恹恹、安静不语,凑到她耳边,以只有两人听得见的声音道:

“我方才说是有事,其实是寻福清公主,实在寻不到她,我不知道如何办了,才去这隔壁找了太子哥哥。”

江遇宛挑了下眉,太子也在?

穆晚颐没有看她神情,接着说:“可你猜怎么?我还没来得及开口,便当场听了太子哥哥的一桩风流事。”

穆晚颐说到这,才离的稍远了些,得意地看江遇宛的神色,本以为会看见她受惊,未料江遇宛神色淡淡,像是不信,又像是不感兴趣。

激的穆晚颐更要把事倒出来,她又凑近,低声道:“方才那位平安姑娘,以奉茶为由,进了太子哥哥的雅间,她跪在地上哭的梨花带雨,说为谢殿下的救命之恩,她一个人从淮阴进了上京,只求在殿下身边做个端茶奉水的婢女......虽然她口头上只想做个女婢,可谁人不知她打的是爬......”

穆晚颐想说“爬床”,终是咽下,截了这个话头:“总之,她不像什么好姑娘。”

江遇宛微怔。

还有这种事?

穆晚颐看她反应,满意了,笑着拉住她的手:“不过你放心,太子哥哥不为所动,甚至一句话也没同她讲,让手下将她送出去了。且太子哥哥一向洁身自好,身边侍奉的也从没有女子,都是些五大三粗的男子。”

穆晚颐笑靥加深,瞧着眼前人素净的脸。

晦暗不明的光线映在她脸侧,如融于夜中的皎洁月色,若说方才那伶人是一弯温柔婉约的水中月,那眼前少女便是一轮冷清而遥不可及的天上月。

纵然眉眼间常覆病弱恹恹之色,纵然是个柔柔弱弱的病秧子,但她的眼睛太过清绝,下巴太尖,而显得清冷十分。

穆晚颐想,纵观上京的女郎们,只有眼前的少女才能配得上太子哥哥。

她先前觉得那哄骗她的宋文含好,还百般撮合她和太子哥哥,才真是瞎了眼了!

幸好太子哥哥慧眼如炬,没有将那宋文含放在心里。

她唇角满意地弯起了弧度,牵着少女的手收得更紧了些。

......

穆晚颐为太子美言一番,说的这些话倒不知是何意,江遇宛没有纠结,悄悄问系统这个平安姑娘的来历。

系统想了想,说:“不知道,书里没她的戏份呀。”

听到这话,江遇宛不仅没有松口气,反而更加担心了。

如此绝色女子出现在上京,书中却只字未提,实在奇怪。

除非......

可变故频生,究竟是为何?

......

隔壁雅间内。

室内茶香氤氲,淡淡白烟遮住了对面人的眉眼,其间情绪辨不明晰。

他穿一身雨雾青的长衫,神色温和,一派君子如玉的清矜模样。

宋誉行看他如此淡然,忍不住讽他:“殿下如此定性,介舟自愧不如。”

“想是投怀送抱的姑娘太多,殿下已习以为常。”

沈清桉面不改色,瞥了眼对坐人嘴角噙着的笑意,挑眉轻笑:“若说身边投怀送抱的姑娘,孤不敢与世子相较。”

谁人不知定国公世子宋誉行,出身显贵,年轻有为,是上京无数女郎挤破脸面也要嫁的郎君。

“怎比殿下坐怀不乱。”

两人有来有往,谁也不甘下风。

倒是几息后,宋誉行正色问他:“殿下何时救了这么一个姑娘?”

沈清桉思考良久,给出一个令人意外的答案:“孤月前于淮阴赈灾时,有地方的人卖女求粮,这姑娘宁死不从,孤顺手救下罢了。”

他心里想的,却是那天势要保护她的另一位姑娘,那姑娘戴着帷帽,身形瘦弱,胳膊被拽的袖子都扯断了,却固执的不放手,口称她一会儿会送来粮食,那些人怎会信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使了力一把将她推到了地上,沈清桉心念一动,挥手让底下的人上前解决。

宋誉行没注意他的异样,接着说:“她口称从淮阴追来,可一个弱女子跋涉这么远,尚毫发无伤,实在可疑。”

沈清桉眉眼沉静,如玉的面颊上含着点温和的笑意,不咸不淡开口道:“世子总算不取笑孤了。”

“她的身份存疑。”宋誉行没理会他,下了结论。

顿了顿,眼神坚毅起来:“臣派人去查。”

沈清桉不置可否的喝了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