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星界之门》“归林”章节上线后的第八个月,一切都静了下来。

游戏不再更新,玩家逐渐归于日常,“林中坐下”的视频也慢慢从热榜退去。

但就在所有人以为这款游戏将以“沉默”收场时,另一场风暴,在商业圈与财经媒体中悄然酝酿。

起初,是一篇财经公众号的推文:

《从静默中崛起的神秘Ceo:桃源乡陆羽的经营之道》

这篇文章将《星界之门》的开发历程解读为一场极具战略眼光的“品牌营造”——从慢工出细活的产品节奏,到极简主义的视觉风格,再到高情感共鸣的叙事方式,作者认为陆羽深谙“情绪经济学”的底层逻辑,是“新消费时代情绪资本的顶级操盘手”。

文章最后写道:

“他不是在做游戏,他在经营一种文化情绪,他为焦虑时代提供了一种‘静而不退’的方案。”

这篇文章一夜之间刷屏,阅读量突破百万。

紧接着,是《财经周刊》封面人物报导:

“风轻云淡的管理者:陆羽与桃源乡的无为之治”

报道将陆羽的管理风格描述为“东方管理哲学的现代化演绎”——他不设kpi,不搞okr,也不定期晨会;不催进度,不压deadline,甚至连“项目推进会”都只是泡茶聊天。

而团队却能自发完成极高强度且高度协作的开发任务,持续四年没有人员流失。

“他不用管人,因为他让人愿意留下。”

“他不激励人,因为他信任人会走出自己的节奏。”

媒体将他称为“数字禅宗的实践者”、“新型管理学的东方样本”。

很快,陆羽的管理方式成为无数新锐创业者的“学习范本”。

各大新创公司开始效仿桃源乡:取消打卡、取消早会、取消绩效考核,改用“林中谈话制”——员工与主管每月对坐一次,泡茶而谈,轻松交流。

有人将其总结为“静管理法”:不言之教、不争之治、无为而治。

就连商学院也开始开设“桃源乡研究课题”:分析其运营节奏、洞察其用户情绪、研究其文化渗透路径。

管理类畅销书作者纷纷出版新作:

《风中治理:桃源乡的管理启示》《守火者法则:如何打造自驱型团队》《无声的指引:领导力的东方智慧》

一时间,陆羽成为“有道之人”的代名词,仿佛他的一举一动都藏有天机。

甚至有企业家在高峰论坛上公开发言:

“我觉得我们都该学学陆羽的管理方式,不要天天盯着人干活,给他们点空间,他们自会找到方向。”

“你看桃源乡,没有一个kpi,照样把游戏做成了全球文化现象。”

面对这些吹捧,桃源乡团队内部是一片沉默。

没有人转发报道,也没有人在朋友圈“感言”。

只有林舟在某次私下聚会上说了一句:

“他们都以为陆哥是算好了才这么做的。”

“可我们知道,他只是一直没打算‘做对’。”

有新人问:“那他为什么不辟谣?”

林舟笑了:“他不是不辟谣,他是懒得说。”

“这就是他的‘风轻云淡’?”

“不。”林舟摇头,“这是他的‘我不在这风里’。”

某天,《商业镜界》杂志来函,邀请陆羽接受年度“东方商业人物”专访。

理由是:“您的思维方式正在影响一代创业者与管理者。”

陆羽看完邀请函,什么都没说,只是将其折好,夹进茶桌抽屉的最下层。

第二天,他照常给大家泡茶。

团队有人忍不住问:“你真的不打算回应吗?你现在几乎成了管理学的偶像。”

“偶像?”他挑眉。

“他们说你老谋深算、举重若轻、善用人心……”

陆羽低头看着茶水翻涌,笑了。

“我确实用人心。”

“怎么用?”

“我不动它。”

众人一愣。

陆羽转头看着窗外,说道:

“管理不是让人往前走,是不把人堵住。”

“如果非要说我‘有道’,那我的‘道’,就是不挡路。”

但风声愈演愈烈。

媒体开始翻出陆羽早年的履历,试图构建他“从默默无闻到文化引领者”的“成长路径”。

他们写他如何曾是某大型游戏公司的策划精英,如何在34岁那年“毅然决然辞职创业”,如何在团队最困难的时候“以一己之力稳定军心”,如何在项目几乎被腰斩时“用一封茶信感动投资人”。

每一篇报道,都将他塑造成“风暴中最安静的舵手”。

甚至还有自媒体发布“陆羽语录合集”,其中不少根本不是他说的。

有的他从未讲过,有的干脆是网友臆想

最离谱的一条是:

“真正的领导,不是走在最前面,而是坐在最后一排泡茶。”

这句话被一位上市公司Ceo在演讲中引用,并引发全场掌声。

那天晚上,团队把这段视频发给陆羽看。

他看完,只说了一句:

“我不是坐在最后一排泡茶,我是根本没进教室。”

然后转身,泡了一壶茶,继续工作。

终于,某日,一位知名投资人发文:

“陆羽是我见过最有商业远见的游戏人。他的产品不是游戏,是文化,是哲学,是新时代的东方叙事。”

他甚至建议国家将《星界之门》纳入“文化战略项目”,并号召“以陆羽为模板,打造中国式创意领袖”。

这条微博转发十万,热搜挂了六小时。

陆羽的名字,从一个沉默的“守火者”,变成了一个“文化领袖”的标签。

那天深夜,陆羽一个人坐在茶桌旁,外面下着小雨。

他点了一盏灯,翻开自己的旧笔记,写下几行字:

“世人都想点火。”

“没人愿意守火。”

“他们以为我有灯塔,其实我只是一根火柴。”

他合上笔记,吹灭灯火,站起身,走入雨中。

直到那年年底,陆羽终于出现在一场公开活动上。

不是商业论坛,不是高峰对话,而是一场高校文学社的闭门分享会。

只有二十几个学生,坐在一间旧楼教室里,窗户关不严,风吹得纸张飘动。

陆羽站在讲台前,没有ppt,没有讲稿。

他只是开口说:

“我今天不讲经营。”

“我也不懂管理。”

“我只是做了一款游戏,陪人坐着。”

教室静极了。

他顿了一下,补了一句:

“如果你觉得这也算一种管理,那我就接受。”

“但请记住,我做的,不是‘如何让人留下’,而是‘如何不让人走丢’。”

他望向窗外天色,轻轻说:

“不是所有的沉默,都是战略。”

“有些沉默,是我没什么好说的。”

那场讲座后,没有热搜,没有炒作。

但多年后,听过那场分享的一个学生在回忆录里写道:

“那天我才明白,真正的领导力,不是让别人看你,而是让他们回头时,看见自己。”

媒体的喧嚣没有停下。每一周,都有新的财经杂志、创业访谈、管理论坛请求采访,陆羽的邮箱里堆满了邀请函,有的甚至开出百万级出场费,只求他能在某场论坛上“讲讲战略”。

“你现在是文化ip了。”林舟有些无奈地说着。

陆羽没有回应。

他只是把茶水缓缓注入盏中,茶烟升起,散作无形。

“你不回应,很多人就会开始替你说话。”林舟提醒他。

“我没让他们说。”陆羽淡淡地说。

“可他们不会停的。”

“那就让他们说吧。”他轻轻一笑,“我不在他们说的那个地方。”

林舟叹了口气,终究没再劝。

他知道,陆羽不是不在意,只是他从来不在“表述”里活着。

他活在一盏茶的温度里,一行字的留白里,一场沉默的等待里。

他与这个时代之间,始终隔着一片林子。

然而局势远不止表面的风平浪静。

随着外界对桃源乡的“神化”愈演愈烈,越来越多人开始试图“借火”。

先是某大型互联网公司提出收购桃源乡,愿意保留原班人马,给予十倍薪资,仅要求将“守火者品牌”用于其文创生态的设计宣传。

陆羽没有回应。

对方在三天后发起第二轮报价,加价30%。

陆羽依旧不答。

又过两天,这家公司的公关部门开始在媒体上放风:“桃源乡已有意向加入xx生态,未来将以‘东方沉静叙事’为核心,拓展全球市场。”

外界哗然。

林舟火冒三丈,直接打电话给那家公司负责人:“你们在搞什么?我们根本没说要卖!”

对方笑:“陆羽老师没说不要啊。”

林舟将这事告诉陆羽,陆羽只是摇头:“我们不回应,是不想吵,不是默认。”

“可你知道,他们在用你的沉默做文章。”

陆羽沉默片刻,缓缓说:“那就让他们说完吧。等他们说累了,就会停。”

“可万一他们不累呢?”

陆羽没有回答。

他只是将一张纸铺在桌上,写下几个字:

“沉默,不是策略,是信仰。”

就在桃源乡陷入这场被动的“商业神话”风暴时,一封匿名来信寄到了公司。

信只有两句话:

“你当年说‘我们不是成功的制作人’,可你现在被当成成功本身。”

“你不说话,他们就会拿你的沉默来开口。”

这封信像一粒石子,轻轻投进陆羽心湖,激起一圈涟漪。

他反复读了三遍,然后将信折起,放进抽屉。

第二天,他叫来林舟,问:

“你觉得我们是不是该说点什么?”

林舟怔住:“你想发公开声明?”

“不是声明。”陆羽摇头,“是一次对话。”

“和谁对话?”

“和那些还在找路的人。”

于是,桃源乡决定进行一次极小范围的内部访谈纪录片,不为宣传,不为媒体,只为将“守火者”的真实样貌,传给那些有缘走近的人。

这部纪录片名为:《林中之人》。

没有脚本,没有主持人。

镜头只是静静地记录陆羽与团队成员的一段段对话,关于创作、关于失败、关于等待、关于焦虑、关于沉默与表达。

有人问陆羽:“你怎么看待现在被吹捧为‘管理大师’这件事?”

他答:

“我没管过人。我只是没挡住他们。”

又问:“你对现在的‘守火者神话’怎么看?”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

“我们从来不是神话,我们只是做了一件大家都可以做的事:给人一个愿意坐下来的地方。”

镜头最后,他泡了一壶茶,边倒茶边说:

“我们不是灯塔,我们是柴火。”

“灯塔太高了,离人远;柴火就在你身边,能暖你一下。”

这部纪录片没有宣传,悄然上线官网的“林中茶室”板块。

但很快,玩家口口相传,点击量飙升。

B站上有人剪辑出《林中之人》的“陆羽金句合集”,却发现几乎没有“金句”。

他讲得太平,太慢,太像一个不打算被记住的人。

但评论区却炸了:

“他真的是我见过最有分寸的创作者。”

“不是他不懂商业,是他不愿意拿作品去换名声。”

“他不在乎成为什么,只在乎不变成另一个人。”

有玩家留言:

“我想起‘归林’那个npC说的:‘我一直在。只是你没停下来。’”

“现在我知道,那可能就是陆羽。”

纪录片上线的第十天,桃源乡忽然遭遇一次突发危机。

一位核心叙事策划因长期积压情绪,选择离职,并在社交平台发布长文,质疑“守火者文化”:

“我们以为自己是被信任的,但其实我们只是被放任。”

“陆羽的管理方法根本不是‘人性化’,而是‘去责任化’。”

“他不说话,不代表他温柔,而是他太懒得面对冲突。”

这篇文章迅速在社交平台发酵,“守火者是假象”“沉默是逃避”的话题登上热搜。

媒体趁势跟进,开始反转报道:“桃源乡内部并非和谐如传说”“陆羽的无为管理正在失控”……

一时间,风向急转。

林舟愤怒地找到陆羽:“你看!你不说话,他们就会替你定义一切!”

陆羽没有回头。

他在茶桌上,正写一张纸条。

写完,他递给林舟。

纸上写着:

“放火容易,守火难。”

“守火最难的地方,不是风大,而是人变。”

“我们不能挡风,但可以添柴。”

林舟沉默了。

他忽然明白,陆羽不是不回应。

他只是选择了用更长的时间、更深的方式回应。

不是回击,不是辩解,而是——继续守。(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