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摩根大通
摩根大通的核心血脉源自第一代创始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他于1871年创立的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
j.p.摩根接手之后,以其卓越的商业嗅觉和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迅速成为美国工业化的关键推手。19世纪末,他主导铁路、钢铁等行业的整合,包括协助组建美国钢铁公司奠定摩根财团的霸主地位。
曼哈顿银行,由阿伦·伯尔创立,最初竟以供水公司为幌子,后转型为银行。这一机构在20世纪与摩根体系交织,成为合并浪潮中的重要一环。
20世纪初,摩根财团的影响力达到顶峰。1907年,j.p. 摩根几乎以一己之力阻止金融恐慌,迫使美国政府重新审视中央银行的重要性,最终促成1913年美联储的诞生。
然而,1929年经济大萧条后,美国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强制分离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摩根财团因此分拆为摩根大通(商业银行)和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
战后,摩根大通凭借稳健的信贷业务和国际化布局,逐步恢复影响力。
1973年,它率先推出Atm机,引领银行业技术革命。
1980年代,随着金融管制放松,摩根大通开始通过并购扩张,例如1991年收购化学银行,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银行合并案。
2000年,摩根大通与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正式更名为“摩根大通”。
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历史同样悠久,其前身可追溯至1799年,并在20世纪通过收购汉华银行等机构壮大。此次合并创造资产超万亿美元的金融巨头,业务横跨零售银行、投行、资产管理等领域。
2008年金融次贷危机,摩根大通展现出罕见的抗风险能力。不仅没像雷曼兄弟那样崩溃,反而收购濒临破产的贝尔斯登和华盛顿互惠银行,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这一系列操作被视作危机中的“赢家策略”,但也引发关于“大而不能倒”的争议。
如今,摩根大通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之一,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然而,它也面临诸多挑战。
金融危机后,《多德-弗兰克法案》等法规要求银行提高资本储备,限制高风险业务。
金融科技的崛起迫使传统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摩根大通近年来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投入巨资。
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等议题下,摩根大通承诺在2030年前投入2.5万亿美元推动可持续发展,但其在化石能源融资上的记录仍受批评。
再此背景下,摩根大通向古旋风递出橄榄枝,就像设置独立董事的初衷一样,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圆桌会议上,古旋风还真是像个划水的透明人,如同一尊大神摆放在那里,没人敢真的忽视他的存在。
摩根大通现任Ceo杰米·戴蒙,作为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银行家之一,他以其敏锐的商业嗅觉、果敢的决策风格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带领摩根大通在金融危机、市场动荡与技术变革中屹立不倒,甚至逆势增长。
携带如此威望,戴蒙在会议中拥有很大话语权,声音沉稳有力:“未来的金融市场,将不再是单一维度上的竞争,而是多维度、全方位的比拼。我们必须认识到,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推动我们转型与升级的重要引擎。”
“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前沿科技将重塑金融业态,而摩根大通可不能是旁观者,而是要成为引领者,。”
“我们要深化数字化转型,不仅要在业务流程中融入科技元素,更要打造全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智能化需求。同时,我们也要注重风险防控,确保在追求创新与增长的同时,能够稳健前行,不负客户与股东的信任。”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未来的金融市场,需要更多具备跨界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要打造一支多元化的精英团队,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和岗位得到充分发挥。”
说到这里,戴蒙眼神中透着无限憧憬,“摩根大通的未来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戴蒙发言后,看向古旋风,邀请道:“维特先生首次列席董事会,是否有好的建议提供给管理层。”
会议室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古旋风身上。
他微微颔首,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似乎在整理思绪。窗外,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来,在他身上镀一层淡淡的光晕,衬托他的轮廓愈发沉稳。
“感谢股东委员会的委托,以及董事会的邀请,列席本次会议,在此之前,我代表股东委员会和我个人向董事会及管理层表达敬意,你们作出非凡的成就。”
古旋风的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一种不疾不徐的节奏感,“作为摩根大通新成员,我确实有些初步的观察和建议,希望能为公司的战略方向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传统银行业务的护城河正在被金融科技企业蚕食。”
古旋风环视众人,继续说道:“过去三年,全球金融科技公司的市值增长超过300%,而传统银行的估值增速仅为12%。如果我们不能将技术基因真正融入业务核心,未来五年,市场份额的流失将不可避免。”
戴蒙以及众人微微颔首,希望古旋风继续说下去。
“我来之前,股东委员会托我向董事会和管理层提出建议,成立‘数字战略委员会’,由董事会直接督导,推动Ai风控、智能投顾和跨境支付系统的全面升级。同时,我们应当收购或控股至少两家具备颠覆性技术的初创企业,以增强自身在敏捷创新上的有力补充,这就是我今天参加董事会的目的,谢谢。”
在座的董事会成员都在努力消化这件事情,成立“数字战略委员会”的提议如同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会议室内的空气仿佛凝固,唯有投影屏幕上闪烁的数据图表在提醒着众人:变革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