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轻言语 作品

第三百五十章 五子良将外的名将

他还梦见妻子是自己前生的母亲,也是自己前生的女儿,因为前生之误才会转世为夫妻。因此,他在梦境的联想之下有所醒悟,决定跳出这种痛苦的轮回。

王重阳对马钰说道:“凡人入道,必须斩断酒色财气,攀缘爱欲以及忧愁思虑,除此之外绝无良药。”

马钰因此放弃所有的财富和权力,与妻子孙氏写下遗书,随后又说服孙氏与自己共同跟随王重阳出家悟道。马钰从此成为全真教的首席弟子。

1170年,王重阳在今天的河南开封仙逝,随后归葬于终南刘蒋村故居。此后,全真七子在北方地区全力传教。

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将全真教写为抗金英雄,但在《神雕侠侣》中,却对全真教进行了“黑化”。

这是因为《神雕侠侣》的历史背景是蒙宋纷争,当时的中国大地铁骑纵横,血火纷飞。然而,全真教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选择支持与自己同族的宋朝。

作为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居然甘冒风沙、大雪之苦,历经两年之久的长途跋涉,前往今天的阿富汗境内,只为见到当时的成吉思汗。

全真教因此被蒙古推崇,进入鼎盛时期。尤其是尹志平,在历史上更是利用全真教的号召力,全力为蒙古统治者效劳。

因此,全真教在历史中的民族问题,在《神雕侠侣》中被金庸以各种笔法“黑化”得体无完肤。

【一位公认的明君,却因为一项政策,给东汉埋下了灭亡的祸根#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是一位公认的明君,却在执政期间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为东汉王朝的未来埋下了灭亡的隐患。他平定了西域多国的叛乱,使多种文化传入中国,推动了汉朝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甚至“舞狮”的习俗也是因他而起。此人便是东汉的第三位皇帝——汉章帝刘炟。

汉章帝刘炟出生于公元56年,是汉明帝刘庄的第五子。他为人宽容,热爱儒术,因此从小就被汉明帝器重。19岁时,他继位成为东汉的第三位皇帝,是为汉章帝。

汉章帝执政初期,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和社会状况相对稳定,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边关形势紧张,焉耆、龟兹以及车师等国联合北匈奴攻打中央政府的军政驻地。

汉章帝在汉明帝治理的基础上,继续从多个方面发展国力。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而明智的政治措施。

他注重推行察举制,通过考察和选拔人才,增强了官僚体系的活力和效率。他还制定了士官制度,规定凡是孝廉举荐入选者,先试以官职,合格者正式授职任用,不合格者淘汰。

对于孝悌品行特优者,即使有小过失,也可由令状上书,由天子决定是否任用。这一决定在初期带来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汉章帝废除了许多酷刑,减轻了刑法的严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有了更多的自由和积极性去从事生产活动,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然而,从长期来看,他的某些政策却滋生了一些不良后果。

例如,依照东汉制度,官员贪污要株连三世,即三代人都不准为官。但刘炟废除了这项制度,对官员和贵族的赏赐往往超过规定的限额。

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官员和贵族为朝廷效力,但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负担最终还是落在了百姓的身上。

此外,他对后宫和外戚过于宽容甚至放纵,导致外戚和宦官势力抬头,为东汉日后的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埋下了祸根。

在经济方面,汉章帝主要实行盐铁官营和平准军输的政策。盐铁官营就是政府对盐铁实行垄断经营。

这一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观山海”政策,即对盐铁实行专卖。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打击地方豪强,盐铁官营制度得到了全面实施,政府还专设官员管理盐铁的生意。

平准军输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经济政策,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其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稳定物价。

其中,军输法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军输官,负责将各地应输送到京师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从而增加政府收入。

平准法则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利用军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进行买卖:当物价高时抛售物资,物价低时则进行收购,以此平抑物价。

这些政策对汉代的财政、市场和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其实施效果也取决于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市场状况。

随着政府治理能力的下降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政策的效率也会随之降低。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然而,由于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儒家经典的版本和内容存在诸多争议。其实早在汉宣帝时,就曾召开过石渠阁会议,以统一儒家经典的解释。但经历王莽新朝的战乱后,各儒学学派的分歧再次出现。

汉章帝便于白虎观召开了儒家经典的学术讨论,史称“白虎观会议”。

汉章帝通过此次会议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解释和厘正,试图将儒家思想与刘氏的统治之学相结合,以加强皇权统治,强调皇帝作为天子的神圣性。

公元75年,北匈奴大军进攻车师,并在打败车师之后转而攻打耿恭驻守的金蒲城。耿恭利用智谋和勇气,成功抵御了匈奴的多次进攻。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部队伤亡惨重且被匈奴围困,情况十分危急。耿恭的坚守和忠勇得到了汉章帝的认可,汉章帝决定发兵7000人火速营救。

最终,汉军斩首敌军3800级,收获牲畜头,成功将耿恭及其剩余的将士救出。

虽然此时耿恭的部下已经死伤惨重,回到玉门关时仅剩13人,但这次营救行动不仅体现了汉章帝对将士的关怀和重视,还展示了当时朝廷的团结和决心。

汉章帝在位期间,与西域的关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同意班超继续留在西域,并增援班超成功平定了西域多国的叛乱和纷争。

此举不仅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和交流,还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传播。多种文化形式开始传入中原地区,为中国的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月氏国曾向汉朝进贡一只金毛雄狮。月氏国的使者随后扬言,如果汉人不能驯服这只野兽,他们便会断绝与汉朝的邦交。汉章帝于是先后让三人尝试,但均未成功。

之后,金毛雄狮狂性大发,被工人乱棒打死。工人为了避免汉章帝降罪,将尸体包下,有两名兄弟装扮成金毛狮子,还有一人负责击鼓起舞,最终不仅骗过了月氏国的使臣,甚至连汉章帝也信以为真。

民间传说后来传出,老百姓认为工人舞狮是为国争光和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进行表演,由此流行开来。舞狮的习俗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常在节日或庆典中表演,寓意吉祥和好运。

汉章帝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君子。

他热爱文学和艺术,经常与文人雅士交流切磋,推动了汉朝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后世流行的章草据说就是因刘炟的爱好而形成的一种书体。

此外,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那个时期的艺术瑰宝,它们以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刻画展现了汉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然而,汉章帝的执政后期却发生了一起宫廷丑闻。一个名叫郭举的中官利用特权与后宫私通。事情的关键并非丑闻本身,而是郭举在事情败露后居然拔出佩刀威胁汉章帝。汉章帝因此惊吓过度,从此对中官和侍郎的信任大幅下降,这为后来的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

公元88年,刘炟驾崩于章德前殿,时年33岁。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安葬于今天的河南洛阳东南的敬陵。

【李典为何没能成为五子良将之一,他对曹操究竟有着怎么样的作用#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李典在历史上究竟是怎样的人物?在曹操手下的众多将领中,他几乎成为了有名无实的存在。史书对于他的功绩也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

那么,李典在曹操麾下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他为何没能成为“五子良将”之一呢?

李典是东郡山阳(今sd省巨野县)人,他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军事传统的家族。自小便受到武义与兵法的熏陶。

李家自古以来便是当地的大族。李典的祖先李陵是西汉的朝廷重臣,曾为国家和民族立下赫赫战功。

家族因此得以繁荣,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家逐渐发展成为地方豪强,不仅拥有大量土地和财产,还聚集了众多门客和武士。

李典的从父李乾是家族中的杰出代表。在他的带领下,李家声名远扬,几乎无人敢轻易挑衅。李家军跟随曹操打败过黄巾军,进攻过袁术,征讨过徐州。

李乾死后,李典的从兄李整同样成为杰出的家族领袖。他继承了李乾的遗志,将家族发展壮大。

此人不仅武艺高强,还精通兵法战术,使得李家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在李乾和李整的带领下,李家军历经多场战役的洗礼,成为了一支训练有素且纪律严明的军队。

例如,在兖州之乱中,吕布率军进攻兖州,各地豪强纷纷自保,但李家军却主动出击,利用地形对吕布的军队进行了有力的打击。最终,在李家军的勇猛冲锋下,吕布的军队败退而去。

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李典早年便以好学、有武艺、性格稳重而着称。但他并非好战之人,只是迫于家族历史,他不得不接管起家族事业,继续带领李家军跟随曹操,并被任命为中郎将。

当时,曹操与袁绍两大势力正在准备展开官渡之战。曹操任命李典为颍川太守,此举便能看出曹操对李典寄予了极高的期望。

因为颍川位于中原地区的东部,是一个重要的渡口和交通要道,而且曹操的战略布局可能包括控制周边的关键地区,以形成对袁绍的包围之势。

颍川这一关键的交通节点对于军队的调动、物资的运输以及战术的布置至关重要。而曹操在此时将李典升任为颍川太守,足以说明他对李典能力的肯定。

李典也没有辜负曹操的信任。官渡之战期间,他奉命带领家族成员以及所辖部队运输粮食、布匹,供应军需。

袁绍试图截断曹操的粮草供应线,以达到削弱对方战斗力的目的。由于李典一直密切关注着敌军的动态,因此很快便发现了袁绍的军队。

但他并未盲目出击,因为他发现袁绍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纪律不严且轻敌冒进。于是,他利用袁绍的轻敌心理,选择有利地形进行伏击,最终以少胜多,击退了袁绍。

这场胜利对于曹操至关重要,它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士兵的士气,还保证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持久作战能力。李典也因此成为曹操官渡之战的关键人物之一。

博望坡之战是刘备与曹操军队之间的一次重要交锋。刘表于公元208年派出刘备向北进攻。李典则跟随夏侯惇和于禁一起抵御刘备。

两军交战期间,刘备突然烧毁屯粮,准备撤退。夏侯惇和于禁立刻准备率军追击,但李典赶紧劝阻他们。

根据以往的军事经验和战场直觉,李典认为刘备的突然撤离非常异常,很有可能是诱敌深入之计。

然而,夏侯惇和于禁并未听从。李典没有盲目跟随,而是时刻在后方关注着两人的战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