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9章 火烧平安京(四)
当汉军出现在平安京城外后,鸟羽天皇便知道了自已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继续抵抗到底。
不论是他还是他儿子派出的求和使者,都被汉军拒绝,这一次中原王朝的态度极其明确,拒绝一切形式的和谈,就是奔着消灭天皇制度而来的。
现如今的平安京内,有来自被汉军抢占了的诸令制国藩主的残兵、有各地赶来勤王的藩主势力、有被征召的足轻、还有平安京附近诸寺庙组织的僧兵,以及人数所剩不多的兵卫府禁卫军。
这个时代的日本,主要产粮区与人口密集区并不完全重合,其人口主要集中在平安京附近地区,也就是后世的京都、大阪周边,而主要产粮区则更靠东部一些,也就是后世的东京都市圈附近。
鸟羽天皇就面临着这么一个困境,由于汉军推进速度过快,地方投降汉军的倭国贵族充当带路党,导致平安京的防御准备工作根本来不及。
崇德天皇逃去尾张国,就把东部地区向平安京方向的粮食输入通道给截断了,虽然父子达成和谈,但输入到平安京的粮食随时可能缺乏。
阮小二赶到前线、制定了作战计划后的数日,平安京内的各股势力终于达成一致,对汉军发起了一次主动反攻。
因为杨志、杨雄领兵杀到了丹后国南部,这意味着平安京从北部的外界通道随时可能被汉军切断,平安京内已经别无选择。
鸟羽、崇德父子相争,引发了旧贵族势力与地方豪族武士集团的彻底对立,更让鸟羽天皇发现了一个极其尴尬的问题:他手下无将可用了!
白河天皇搞院政、扶持武士集团以来,日本国内的各种叛乱,几乎都是平、源两氏为将,虽然这两家被汉军打得快要崩溃了,但至少平、源子弟是有领兵作战的能力的。
鸟羽天皇现在就根本找不出一个能够统领众军、有基本军事素养和经验的将领,以公卿为帅,姬山之战的三条公教已经证明了他们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于是太政大臣藤原忠通临危受命,藤原忠通也有些尴尬,他的老爹藤原忠实更喜欢次子藤原赖长,这导致父子关系同样不和睦。
藤原赖长本来是支持崇德天皇的,因为他觉得年轻的天皇更好控制一些,一旦大权在握,超越了兄长,那么他就可以夺回藤原家的信物,成为家主。
但藤原忠通与鸟羽天皇的关系不错,在朝中打压弟弟,不让他担任要职,于是兄弟二人明争暗斗,谁也不让谁。
以太政大臣的身份领兵,这可是日本几乎从未出现的无尚权威,藤原忠通最终获得了鸟羽天皇以及诸公卿们的支持,艰难地从父亲与弟弟的反对中拿稳了权力。
藤原忠通知道,他接手的是一个非常棘手的权力,无论他如何做,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满意,那就议事,少数服从多数呗。
讨论的结果非常符合日本国民性格中的那股偏执,就是要跟汉军打一场。
因为满朝公卿们得出了一个推论,汉军远道而来人疲马乏,且平安京周边勤王势力仍旧在坚持抵抗骚扰,汉军接连胜利必然生起骄气,兵骄则离败亡不远矣。
反观我日本大军,虽然接连失败,但退守回来的残部已经熟悉了汉军的战术,背靠国都,有地利之便,且将士皆有保家卫国之心,以哀兵击骄兵,破敌在兹!
日本这个国家和民族,从来都缺乏战略家,遇着大事喜欢赌国运,而且还是梭哈一把全部押上的那种,从古至今从未变过。
敢在大唐国力鼎盛、军事实力最强大的时候,被百济国忽悠着出兵掺和唐朝对朝鲜半岛的战争,就可以看出日本从上到下是个什么德行了,属于典型的狂妄自大、对自身实力几斤几两没有一点儿数的那种。
日本天皇家族与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前朝廷强行将高丽王国变为行省,就有前百济贵族出逃,被日本收留,于是类似的历史再一次上演。
藤原忠通也支持了公卿议事后的决定,不支持不行啊,崇德天皇逃走后,日本国内的势力就此分裂,他作为太政大臣,自然是非常清楚,平安京不可能有援兵了。
九州、四国两个大岛丢失、崇德天皇又在尾张国吸引了许多豪族勤王军队,与中原王朝陷入战争状态这么多年,日本差不多也到穷途末路了。
所以,就在最危急的时刻,用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来结束这世间的所有纷争吧!
藤原忠通几乎带着一股殉国的强烈情绪,带领着匆匆组建起来的军队杀出城外的,其中就包括数百名从高丽王国逃来的百济国氏等贵族私兵。
看到日本军队居然还有胆量出城迎战,这让阮小二等众将都有些诧异,有了火炮这个利器之后,这天下便再无汉军无法攻破的城池。
不过很快阮小二就想明白了,平安京与前宋的东京城一样,和平太久了,守城的将士已经忘记了该如何打仗,这一点非常致命。
与前宋一样,日本国内有战斗力的军队主要是地方藩主的兵力,历次大战几乎被消耗殆尽,同时平安京由于西城地势低洼人烟稀少,人口大量集中在东城,便出现了与东京城一样的状况:城市建设向城墙外延伸。
所以平安京注定是守不住的。
出城的大约三万日本军队,是从鸭川上游向南进发而来的,其中还包括至少六千左右的平安京居民、商人、逃难而来的农夫、僧侣人等。
阮小二的应对之策,是将汉军所有的火炮全部推到前面,也包括他下令从部分战船上拆卸运送而来的船载火炮。
数百门大小火炮在出城日军立足未稳时就开始了疯狂的轰击,这一次朝廷的准备充分,汉军的火药管够。
近乎奢侈的炮轰,直接将日本人鼓起的最后一点儿勇气击打得粉碎,恃一腔血勇的民兵率先崩溃,继而几乎所有的倭人士兵转身就逃。
在得知日本军队出城后就迂回绕后的董平,再一次领数千骑兵马踏倭奴。
鸭川为之血赤,阮小二没有就此大举攻上,而是鸣金收兵,将战场打扫权交给了朝鲜兵以及跟随而来的投降倭人贵族私兵。
“土鸡瓦犬,临死犹斗,不堪一击!”阮小二如此评价,杀猪先放血,日本倭国这头肥猪,还有很多血要放呢,不急于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