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林家学堂

林家简易的学堂内,下面坐着五个小大不一的学生,上面站着一位十八九岁的年轻女先生。

“同学们,今天咱们学习孔融让梨的故事。

传说在早时候,有个小孩儿叫孔融,他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爹端来一盘子梨,让孔融分。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先拿了一个最大的,分给了弟弟,又拿了其它大的,分给了几个哥哥,他自己只留了一个最小的。

孔融的爹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分啊?

孔融回答:弟弟比俺小,俺要照顾弟弟。

他爹又问:那你为什么也分给哥哥们大的呢?

孔融回答:哥哥们比俺大,给哥哥们大的是应该的啊!

孔融这一行为,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夸他是个懂得礼让的好孩子。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学习着。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如果这个梨让你们来分,你们会怎么分呢?”

听完这个故事,林家五姐弟互相对望几眼,然后谁也不说话。

赵先生看了看林佳宜,

“佳宜,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林佳宜想了想回答道:

“俺的看法?俺觉得孔融的爹好大方,让每一个孩子都吃一个梨,在俺家,都是大家合吃一个梨的。”

赵先生……“佳杰,你来说说你的看法。”

林佳杰在室内众人的脸上看了一圈,才说道:

“俺觉得你这故事肯定讲错了,那家人肯定跟俺家似的,前面全是闺女,最后一个是儿子,所以儿子分最大的,剩下的闺女按从大到小分。”

赵先生扶额,纠正道:

“不是的,俺很确定,孔融是老六,上面有五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弟弟。

佳丽,你来说说,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

林佳丽脊背挺直的坐在书桌前,很认真的回答道:

“赵先生,俺认为孔家真好,人丁兴旺,有七兄弟,俺家要也像他家似的就好了。”

赵先生无奈了,这几个孩子一个个的都是什么脑回路啊?怎么就不往正题上说呢?

在林佳娣和林子乔两人身上打了一个转,赵先生点名,

“佳娣,你来说说,你对这个孔融让梨的故事有什么看法?如果让你来分这个梨,你会怎么分?”

被老师点名,林佳娣都快哭了,

“先生,俺不想做分梨的那个,谁分梨谁吃的最小,俺不愿意!”

“噗嗤~”

林子乔实在忍不住,在下面笑喷了。

赵先生扭头看向林子乔,

“子乔,你在笑什么?你来说说,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

“咳咳~”

林子乔轻轻嗓子,眼带笑意,一本正经的回答道:

“先生,俺觉得这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好,孔融很懂事。”

“你这不废话吗,你是家里最小的,什么时候你都能分到最大的,你当然觉得这个故事很好了!”

“噗嗤~”

林子乔又一次笑喷,自家二姐的话真是说到自己心坎儿里去了!

看着下面表情不一的弟妹们,林佳丽看向赵先生,

“赵先生,你这个故事讲的不对,孔融四岁了,他的弟弟最大也就二岁,一个二岁的小孩是吃不完一个最大的梨的。”

“噗嗤~哈哈哈哈……”

林子乔直接笑翻了,自家这几个姐姐真是太逗了。

赵先生闭了闭眼睛,心中默念,不气不气,俺是为了一个月三升小米来的。

三升小米!三升小米!三升小米!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调整了一下情绪,赵先生又一次露出笑容,

“同学们,俺希望这个故事,等你们爹娘有空了,讲给他们听,顺便说说你们对这个故事的看法,看看你们爹娘会怎么说。

好了,这堂课咱们就讲到这里,下堂课学习算学,请你们提前准备好算盘。”

下课了,赵先生坐在上首喝茶休息,缓和着刚才被孩子们气得上下起伏的小心脏。

可林家的孩子们还没意识到这点,刚才大家说的都是大实话,这有什么不对的吗?

看了看悠闲在上首喝茶的赵先生,林佳杰说话了。

“赵先生,现在下课,俺能不能问你点问题?”

“嗯,你问!”

“俺想问问,外面到底什么样啊?

有人说外面可好了,有大树那么高的房子,有不用牛马拉着就能走的车,还有不用火就点着的灯。

还有人说外面一点都不好,总打仗,那鬼子杀人不眨眼,专爱掏小孩儿的心吃,有这回事儿吗?”

赵玉兰是储阳镇教书先生的女儿,说实话,她从小到大最远也没离开过储阳镇,但她生活在小镇中,消息的来源渠道肯定比林家几姐妹丰富得多。

听到林佳杰的问话,赵玉兰放下手中茶杯,

“你问的大树那么高的房子,这不稀奇,咱们储阳镇不就有一个六层高的佛塔吗?那个就和大树一样高。

至于不用牛马拉就能走的车,这个俺真见过一回。那车可厉害了,是用铁皮做的,四个轱辘,那速度可快了,跟飞似的,比马车快上好几倍,俺就一眨眼的功夫,那车嗖~的一下,就从俺的身前开过去了。”

林家几姐妹听得一脸向往,原来这事儿是真的啊!

“赵先生,那不用火就能点着的灯呢?”

“这个俺只听过没见过,俺听说那个叫电灯,可亮了,只要点着一个电灯,比咱们点着十个煤油灯都亮。”

林佳杰听得两眼亮晶晶,

“赵先生,这个电灯哪里有卖?俺们能买吗?”

赵玉兰摇头,

“这个俺也不知道,俺只是听说的。估计大城市应该有吧。”

林佳丽开口问道:

“赵先生,那鬼子的事儿呢?也是真的吗?”

赵玉兰一脸沉重的点头,

“是真的,那鬼子特别可恨,特别凶残,他们见人就杀,大人小孩都不放过,有的时候,他们会把一整个城池的人都给杀光。”

这话讲的让几个孩子很不明白,

“赵先生,咱们的人就那么站着等他们杀吗?他们为什么不杀回去?”

赵玉兰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道:

“他们手里有枪有炮,但咱们老百姓的手里没有。俺听说他们杀人的方法特别多,有的鬼子专爱砍人脑袋,有的鬼子喜欢挖人心,还有的鬼子会把人埋在土坑里,让他们憋死,反正特别残忍。

如果以后你们见到鬼子,千万要提防他们,如果能跑的就快点跑掉,如果跑不掉……,跑不掉也最好别落在他们手里。”

说到这里,看了看下面几个懵懂的小孩,赵玉兰有些说不下去了。

林佳杰是个要强的,听到这话,她愤慨道:

“先生,咱们国家的人就不知道反抗吗?他们来杀咱们,咱们也杀回去不就得了?”

赵玉兰赞赏的看了林佳杰一眼,

“你说对了,咱们国家的人就是这么做的呀。

远的不说,就说驻守在咱们豫省的三一集团军吧,他们每天和鬼子对峙着,如果没有那些将士们的奋勇抵抗,哪还有咱们现在的太平安宁日子?”

“那咱们的人能打过鬼子吗?”

赵玉兰摇头,

“俺也不知道,希望他们能胜利吧!

如果被那群鬼子打到咱们这边来,咱们就不会再有现在的好日子过了。

到那时候,咱们就得过着牛马不如的亡国奴生活,被那群鬼子奴役着。”

几个孩子听的心惊胆战的,

“那……那俺们能为咱们国家做些什么呢?”

赵玉兰看向几个孩子,

“你们要做的,就是要时刻保持一颗爱国的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给周围的人宣传爱国思想。

咱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如果咱们国家四万万同胞共同抵抗,那咱们就一定可以把鬼子打出我们的国家。”

几个孩子听得又紧张又激动,

“赵先生,下课后俺们就给家里人宣传爱国思想。”

赵玉兰看了看一个孩子,犹豫了一下才说道:

“其实俺认为,你家的条件好,你们应该劝着你爹多给国家捐一些粮食或者钱财的,那样,你们对国家的贡献或许还能更大一些。”

林子乔叹气,说来说去,又说到了原点,

“赵先生,昨晚俺偷听爹娘说话,今年俺家要给国家捐税五十石小麦,可俺家只有二十几石,剩下的二十几石不知道该去哪里找,他们俩愁的躺在炕上睡不着觉呢!”

林佳杰撅撅嘴,

“俺听说别人家都捐一石,为啥咱家要捐五十石?”

赵玉兰一脸疑惑的看向林子乔,

“你说的是真的?你家可是有很多地的,怎么五十石粮食都拿不出来?”

林子乔看了赵玉兰一眼,回答道:

“俺听俺爹说,今年那些佃户好像没粮食给俺家交租子,赵先生,你知道这是咋回事吗?”

赵玉兰抿了抿嘴,要不是今年大旱,家里缺粮食,她哪会在要找婆家的年纪,来别人家做西席?

“今年旱灾,那些佃农交不上粮食来情有可原。你家那么有钱,其实你们可以劝着你们爹给国家捐些钱财的。”

原本林子乔对这赵玉兰的印象还是很好的,从她的话语中,可以听得出她是一个很爱国的人。

可听了刚才的话,他立刻懒得搭理这人了。这就是一个慷他人之慨,看不得别人好的沽名钓誉之辈!

“赵先生,你在俺家当先生,管吃管住,月钱也用不着,俺认为你也可以多给国家捐些钱财的。”

林佳宜还小,听不太懂林子乔话中的意思,但她也非常赞同林子乔的观点,

“对啊,赵先生,你在俺家吃饱了,束脩也用不着,不如捐了吧?”

林佳杰眯了眯眼睛,也笑着说道:

“对啊,林先生,你不像俺家,有二十几石粮食的亏空,你如果把钱捐了,俺们肯定特佩服你的。”

赵玉兰笑着看向众人,摇摇头,

“谁说俺的束脩家里用不着?其实俺家也是要捐税的,俺爹也正在为捐税粮不够而发愁呢!”

林佳丽同样笑看向赵玉兰,

“赵先生,俺家在为捐税的粮食不够而发愁,你家也同样的在为捐税的粮食不够而发愁。咱两家的情况一样,你劝着俺家多为国家捐些钱财,而你家为什么不多为国家捐些钱财呢?”

赵玉兰尴尬一笑,

“俺家很穷的,没有你家富裕。”

林佳丽摇头,

“赵先生,你错了!其实俺家很穷的,今早俺娘还和俺们说,如果再这么下去,俺家就要交不起你的束脩了。”

赵玉兰……“你说的是真的吗?”

林佳丽点头:“千真万确!”

林子乔举手:“俺可以证明!”

林佳宜把嘴撅了起来,

“其实俺认为读不读书不重要,吃饱了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咱家把束脩省下来,够咱们一家人吃上好几天的了。”

林子乔很赞同的点头,

“你说的有道理,回头咱和爹娘说说。”

听了众人的话,赵玉兰的脸色很不好,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俺当你们一天的先生,就得对你们负责一天。好了,你们做好,咱们现在开始上课。”